我說我媽有萬般好,唯獨一樣,喜歡在自己孩子面前誇讚人家的孩子,讚得天上有地下無,偶爾給自己孩子拋來輕蔑的目光。
我媽總是教她孩子:「做人要謙厚。」無論她孩子做得有多好,在人家面前,總要踩一下,這是她的育兒哲學。但做女兒的心想,這樣是顧及了人家和人家孩子的感受,卻顧不了自家孩子的弱小心靈。她孩子還暗自覺得這樣實在有一點點虛假。
每一次聚會、家長日,家長碰頭,一樣的對白,一樣的抬槓,我漸漸開始相信,像我這樣一個女兒,確實技不如人,連我對自己,也有點恨鐵不成鋼,自慚形穢。
從小見到身邊的人,不管同齡或小輩,內心都是仰望的,總看到人家的好,比對自己的不濟,又不喜歡自己多一點。於是努力學著,希望有天,能把人家的伶牙俐齒、乖巧孝順、聰明才智,都一一學來。然後過一段日子,又墮進沮喪的深淵,邯鄲學步,我學不來啊。情緒終日這樣反反覆覆,自卑感,總是擺脫不了。
再看看外國人的孩子,或在外國長大的ABC,多多少少是精神爽利的,膽子很大,說話聲音也洪亮,就算是「大聲夾無準」,也臉不紅耳不赤的,這是我最近在法文班上看到的情狀。看看中國人的孩子,畏首畏尾的,思思縮縮總不夠大方。我現在才懂,一個小孩說話蚊滋聲,你不能大喝他:「大聲點啦!誰聽到啊?」他只會越說越細聲,若反過來讚一下:「嘩,這次說得大聲多了,多清楚啊!」不用逼的,他下次自然會再說大聲點。
不是怪媽媽,這已是她大半生的修為了,無謂強求。
現在看到身邊眾人的好,還會心癢癢想拿自己來比較,看出了落差,內心就幽幽的。但人真要長大了,既然小時候媽媽給女兒過多的謙卑,而供給太少的自信,那麼現在就學著給自己補回信心。不要再想「我也可以學的啊」,那畢竟不是我,倒不如學習單純的欣賞。這世上,大家平起平坐,少點跟自己計較,心情便快樂點。
只因,平衡是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