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傳台灣出版人詹宏志,平均每小時能看十萬字。這樣的閱讀速度,我是望塵莫及的。很多人相信,一個人學習的快與慢,其實跟個人的理解能力有關,說白點就是因為你聰明或愚笨。但我倒相信,其實大部分人的能力相差不遠,更多時候,只是因為天資上的些微差異,以致大家學習不同事物所需要的時間,都不一樣。
也許性格使然,我做事總是慢悠悠的,運動細胞缺缺,最慢的一次,可算是學游泳。小學時被媽媽逼着上游泳班,仗着浮板漂到池中央,腳離了地心便開始慌,急忙抓住身旁女同學的辮子,這麼一抓,害得兩個人一塊兒沉進水裏喝了好多口水。自那次起,我雖不至於畏水,但斷斷續續,始終沒有學成。直至大學一年級,又跟同學興致勃勃跑去學自由式,這次上不了兩堂,竟然從水裏到水面,運氣自如,之後的蛙式與「踩水」,便是無師自通了。在那之前,我還以為,我一輩子都學不會。
關於游泳或者閱讀,詹宏志在《讀書好》七月號的訪問裏,為我這緩慢的過程找到了一點憑據。他沒有多談自己速讀的能力,反倒說:「看得快並沒有用,有的書是需要反覆推敲,有些書我可以一看就懂,但有些書我不是看一遍就會理解的。」原來長時間不斷的學習與累積經驗,就是為了等某天,時機來了,茅塞開了,一下子懂了,如此輕而易舉。在這段漫長的光陰裏,要沉着忍耐,也許差一點點,門就為你而開。
同樣,在楊照的《詩和少年時光》裏,找到這句:「真正可堪計較的,不在你多早到達那裏,而在整個生命的長幅長軸,你曾經到達的位置,究竟有多高。」不怕輸在起跑線上,只怕到了最後,仍然停留在當年的高度。
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