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希望帶給人喜悅和快樂。」這是德國喜姆修女(Sr. Maria Innocentia Hummel)曾經寫在日記裏的願望。
她將這個願望,寄託在一幅幅她親手繪畫的溫情兒童畫裏,而繪畫更變成了可愛的M.I. Hummel喜姆瓷像。
為什麼喜姆瓷像可以歷時八十年而不衰,而且在當地家喻戶曉?
雖然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,喜姆修女的畫作和瓷像的精細手工藝,至今仍能保存下來,及繼續生產,更成為世界各地的收藏珍品及博物館展品。
喜姆修女的創作,記錄了幾近一個世紀以前的鄉村孩童生活,而她筆下的喜悅和快樂,同時富有歷史意義。
喜姆瓷像能令人感受到簡單直接的喜悅,背後有着德國人淳厚與堅持的人文精神。
源自修女畫作 筆下孩子天真
靜下來細看櫥窗裏的喜姆瓷像,只覺每個孩子都白胖活潑,瓷像溫潤可愛,而且手工精細。原來喜姆瓷像討人喜愛的背後,記載着一段重要的歷史淵源,這些孩子其實來自八十年前,德國喜姆修女(Sr. Maria Innocentia Hummel)之手。喜姆修女在一九○九年,生於德國南部的Bavaria邦裏的鄉村小鎮Massing,在淳樸優美的環境裏,她與五個兄弟姐妹,度過了熱鬧愉快的童年。在少女時代,喜姆修女的父母已經發現她的繪畫天分,於是安排她到慕尼黑修讀美術。那時開始,她已繪畫人像、水彩及油彩,而且喜愛研究觀察大自然,又會木雕、紡織等,本來是朝着藝術家的生涯發展。當時她的名字是Berta Hummel,喜姆瓷像首席畫師Thomas Guenther指,修女的姓氏Hummel,德文解作大黃蜂(bumblebee),是體型較大較圓潤的蜜蜂,在她的畫作中也可時常發現牠的蹤影。
畫中蜜蜂來自姓氏
後來,在她以優異成績修畢美術之後,一九三○年代,她毅然放棄了藝術家之路,在慕尼黑西邊的Siesen修道院,宣誓成為修女,並且得名Sr. Maria Innocentia,開始修道生活。當時喜姆修女為了替修道院籌募經費及建設學校,開始繪畫孩童畫作,再將這些水彩、炭筆畫稿,製作成明信片,在書店寄售。她擁有一顆赤子之心,喜愛孩子,於是以天真無邪的孩子作為繪畫主題,小孩的各種神態、圓滾的臉蛋、紅潤臉色、長捲睫毛等,伴以花草樹木和小動物,成為她畫作的特色,傳遞出愛的信息。她的畫作一出,已受當時德國人愛戴。
平民形象 安撫戰後人民
直至一九三五年,一家在一八七一年創立的德國知名陶瓷廠Goebel,位於德國中部Rodental,其第四代繼承人Franz Goebel,發現了喜姆修女的畫作,深受觸動,於是提議將她的畫作製成立體瓷像。有指喜姆修女當時更和Goebel畫師一起研究瓷像合用的顏料,再經過陶瓷工藝師的鬼斧神工,終於在一九三五年的萊比錫展銷會上,Goebel推出首批精緻生動的喜姆瓷像,隨即風靡一時。喜姆瓷像其後亦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,見證着德國在戰後經濟困頓的日子,幸而仍能保留傳統,繼續生產。所以喜姆修女畫中的孩子,也是以樸實平民的形象出現,有些孩子的衣著更顯得破舊,其中傘下孩子更是經典款式,為戰後德國帶來平安與和諧。
數千畫作留傳 造就新瓷像
到了一九四六年,喜姆修女與世長辭,終年三十七歲,她的離世,不減人們對她的瓷像的喜愛。喜姆瓷像之後更在美國大受歡迎,一九七○年代,Goebel一再擴大瓷像的生產線。至一九七七年,更有全球首個喜姆瓷像收藏迷會於美國成立。此後,Goebel再陸續推出周年紀念系列瓷像。二○一四年,再由Hummel Manufaktur GmbH全盤接管喜姆瓷像的生產及經營,每年生產出超過五萬個瓷像。陶瓷廠至今仍依照喜姆修女的畫作嚴謹製作,有指她的畫作多達幾千幅,故能繼續推出新的喜姆瓷像,將愛與喜樂留傳後世。現於歐洲地區,更設有喜姆修女的畫作及瓷像的博物館,如位於喜姆修女出生地Massing裏的Berta-Hummel-Museum。
倒模上色燒製 全人手製作
這次專程由德國飛到香港的喜姆瓷像首席畫師Thomas Guenther,即席示範及講解上色過程。喜姆瓷像由陶瓷製作原料、顏料、陶瓷工藝師及繪畫師,均來自德國,而且全人手製作,每一個均獨一無二,可說是集合了德國珍貴的文化於一身。要將平面繪畫做成立體瓷像,工序複雜,需將瓷像分開各個部分製作倒模,之後由工藝師仔細黏合,再高溫燒製成白瓷。一套人手做的模具可製成的陶瓷有限,因為會損耗。燒製後的白瓷,有專門的畫師先替瓷像繪畫臉部,以鋼筆畫出晶亮的眼睛,用極幼細的畫筆描畫眉毛和嘴唇,並用噴槍噴上柔潤的膚色及臉龐上的紅暈,並再次燒製以固定顏色。
嚴格依照原作色彩
Thomas手上的白瓷像已有五官和皮膚顏色,他示範其他部位的上色。「所使用的陶瓷顏料,因含有很微小的玻璃成分在內,當再進火爐的時候,玻璃材質融解,會在陶瓷像形成一層有光澤表面。」而一層顏料更需至少兩小時才能乾透,他們在德國的工作室裏有專門的吹風機來處理。上色的過程非常嚴謹,喜姆修女使用的色彩超過一百種,他需要依據一張顏色編號表來依照取用,不能隨便畫,以保留原有畫作的色彩。粉狀的顏料來自德國的天然礦物,他先將顏料混合專用油,再用畫筆沾上顏料,小心翼翼一筆一畫填上顏色,之後用另一支畫筆擦去多餘顏料,或稍作修改。然後還會在一個色塊之上,加上深色繪成陰影,每個步驟均一絲不苟。時至今日,原來所有喜姆瓷像仍需要經過當地修道院認可,才能推出市面。
80周年瓷像 全球80件
這次80周年發行的三款特別版瓷像,包括Bee Creative、Making Music及For My Sweetheart,全球只有80件。Thomas說以Bee Creative為例,若單是繪製一件,便花上最少五小時。Thomas一邊繪畫,一邊講述:「在過去的美好時光裏,小孩拿起黑板寫字,當時德國的紙張很貴,他們並不能負擔,於是使用這種方式學習。我記得我媽媽小時候在學校裏,也是用這種黑板上課。」瓷像畫架上還能看到喜姆修女的化身——一隻可愛的大黃蜂。瓷像的底座標上限量編號,並有喜姆修女的外甥兼博物館館長Alfred Hummel的親筆簽名。Thomas也會在他繪畫的瓷像底座簽名,有時客人還會請他在瓷像寫上句子,令作品更獨特矜貴。「喜姆瓷像在世界著名的原因是,人們看到瓷像會感到平靜,同時也喚起人們快樂的童年時光。喜姆修女繪畫德國的鄉間風景,那時在1920至30年代,是最平靜的歲月,社會相對寬裕。當人們看到小孩瓷像上的笑臉,也會感到喜悅。」Thomas臉上有溫暖的微笑。
每天畫9小時 畫師熱情不減
作為喜姆瓷像的首席畫師,Thomas自一九七九年加入喜姆瓷像工廠,至今已有三十六年繪畫經驗。「我很早已對藝術有濃厚興趣,當時這個工作室就在我的居住地附近,我便進去投考,試畫後對它的喜愛一發不可收拾。瓷像讓我懷緬我的童年時光,因為我也在德國南部長大,跟喜姆修女一樣。那個時候,德國南北的景致也很不一樣,如建築物和觀景,德國北部有海洋,而南部則較多山脈。」在德國的工作室裏,連同辦公室,百多人一起工作,大家相處融洽。工作室約有二十五個繪畫技師,大家在一個開闊的環境下工作,每人每次需同時負責繪畫數十件瓷像,有時更會二人共同完成。原來畫師的工作時間很彈性自由,他們每天早上六時開始,需繪畫八小時,但他們會畫上九小時,然後星期五便可以提早在中午下班,享受一個悠長周末。大部分畫師已超過五十歲,也有六十歲的畫師工作超過四十年,依然熱愛這份工作。現在工作室每年亦會聘請有天份的年輕人,實習期為三年,讓新一代傳承手藝。而自一九九二年開始,Thomas便到世界各地示範着色,包括歐洲、亞洲、美國及澳洲等,推廣喜姆修女的慈愛。Thomas說喜姆瓷像畫師是他的第一份工作,「我本來以為只是短暫的工作,後來卻越來越喜歡,實在不能割捨了」,他視這份工作如興趣,相信也會是他最後一份工作。
文/ 李寶瑜
圖/ 李澤彤、受訪者提供
編輯/ 屈曉彤
(2015年6月7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生活 > 通識導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