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法國人談戀愛(十一)﹕綠騎士.四十年穿越變幻的永恆

lovephoto01

綠騎士客廳裏擺放的四季繪畫,喻意四時交替的永恆,正好對照她與丈夫四十年一致的步伐。

畫家綠騎士女士的居所,不是一座守衛森嚴的堡壘,而是一所淨白澄明畫廊似的舒適之家。登堂入室,她家大廳一面牆上掛起一組四幅方形畫作,春夏秋冬四季色彩幻化,筆觸底下既有寫實的叢林,又揉攙了虛幻迷離,訴說時間的循環往復,貫徹她一直以來專注探討的大自然主題。她說,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會幻變,時間變遷,人世變遷,只有大自然才能佇立不變。感情如愛情親情友情,可變或不變,也可能短促如露。綠騎士在七十年代結婚,隨丈夫Jacques定居巴黎,二人並馳走過四十個年頭,牆上的繪畫影照她的感情人生,在物換星移的世代裏,是難得的長久。

雖說有騎士的頭銜,但她卻極其溫文細膩,我在巴黎的這段日子,和這位前輩在電郵通訊之間,她總是殷殷切切地關心我是否適應異地的生活。綠騎士原名陳重馨,早在十四五歲開始畫漫畫、寫作投稿《中國學生週報》,她這筆名,源自姐姐創作的一個綠騎士故事,從此她取了這個威風凜凜的名字,隨後陸續有著作《綠騎士之歌》、《啞箏之醒》等,在2012年出版《茶曲》法文詩畫集,她的畫作更在巴黎龐比度藝術中心等地參展無數,且屢獲殊榮。

綠騎士在香港大學英文系畢業,在香港擔任過翻譯及編輯等工作,兩三年後攢了點積蓄,二十五六年華,想去看世界的念頭便在心裏攢動,她渴望到巴黎習畫。於是她帶着這個彷彿跟歐洲早有淵源的筆名,直闖法國的文化心臟巴黎,在藝術世界、散文詩歌裏翱翔,也同時在愛情世界裏流灑奔馳。

一生邂逅 大玻璃窗內萌芽

她領着我走進她的睡房,一幀黑白結婚照就掛在門邊,第一次窺見她當年的容貌,我開始想像,當年纖瘦清麗的她,以及滿臉墨黑鬍子、高䠷的他的愛情故事。她如今還是會帶點羞赧說:「很多東西都不記得了。」而她還記得那年是三月天到巴黎,為着生活,做過看小孩、伴老太太、畫家俬、賣咖啡、教廣東話國語等瑣碎工作,五月考進巴黎國立美術學院,九月開課隨朋友介紹到學校附近的畫廊當秘書。「喜歡那幾壁樸雅的白色、沙色、黑色的牆,和素淡的灰地氈。大玻璃窗外,河邊一列大樹下滿是書攤子,對岸是瑰麗的聖母院。」這是她當年在散文〈人不巴黎枉少年〉裏記錄在畫廊工作的心情寫照。

在學畫的空檔,她用省下來的錢到處旅遊,在一趟從英國返法國的火車上,遇上一生的邂逅。坐在她身旁的乘客就是Jacques,她忘了是誰先開口說話,但她記得那時剛從英國的唐人街買來很多中式點心,思鄉情切吃得不亦樂乎,她想,他對她的第一印象大概是覺得她很貪吃吧。Jacques是個內斂的人,要和人熟悉了才願意多說話,「很純品。」她說。他是建築師,他們聊到後來,發現她工作的畫廊,原來跟他負責的其中一個工地很近。他們沒有留下聯絡方法,但隔了一陣子,他便出現在畫廊,偶爾來看看畫或看看她,愛情在明媚的大玻璃窗內自然而然地滋長。

人在異地心未離

相戀的第一年夏天,他趁着一個月假期,帶她好好看一看法國,駕車載她到諾曼第(Normandy)看他的姨姨和兄弟,到法國中部探望表哥表妹,走一遍法國西南,最後遠赴匈牙利再返巴黎。第二年他們去北歐,從丹麥去挪威,在那只有長長的海灘上露營,空無一人,強風突襲,二人逃進附近的屋躲避,到處是他們的足迹與回憶。感情才培養了一兩年,她卻冒起回香港的念頭,「我不肯定是不是想以後留在巴黎,我要回香港了才能確定」,她真的狠心拋下愛情離去,在香港找到婦女雜誌的編輯工作。這相隔異地的一年,他們書信不間斷,在字裏行間決定廝守終身,他飛到香港跟她訂婚,他們回到法國,在巴黎西北邊梵高最後居住過的小鎮Auvers-sur-Oise,在傳世畫作《奧維爾教堂》(The Church at Auvers)原址裏擧行婚禮。

lovephoto02

她睡房裏也掛着梵高的畫作《奧維爾教堂》(The Church at Auvers),那是她很喜愛的作品,同時也紀念他們的婚禮。

新婚之後,他們共同面對Jacques的父母先後離世、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,悲傷與歡喜交纏。她笑她丈夫是個「廿五孝」父親,對兩個女兒無微不至,總是管接管送。愛情從來不是度身訂做,總得互相為對方放棄一尺半寸,他喜歡住在郊外想養狗,但她不甘寂寞要住在城市,於是她假期陪他到野外。她平時在家裏創作,他在外工作或做義工上教堂,享有各自的空間,有自己的世界。二人走在一起,可以互相豐富生命,她跟他分享文學藝術,他告訴她天文地理哲學宗教。他會陪妻子出席她的家庭聚會,即使語言不通,英文亦很少派上用場,但若然有心與人溝通,一個表情一個手勢就可意會,有時不需語言,一起相處愉快已經足夠。四十年一路走來,是互相尊重,綠騎士說有兩個層次,在精神層面,百忍不如一恕,「恕」不是寬恕而是要明白,要以己之心度人;在生活小事上,勿囉唆,大事要執著,但小事也可以糊塗一下,不要強迫對方服從你的權力欲。這就是相敬如賓。

lovephoto04

一雙小雞碗,Jacques下班後帶回家哄妻子,早餐可以一起用來喝咖啡,儘管廚櫃裏的杯盤已經夠多。

鑰鎖聲在門外響起,Jacques下班回來,走進來的他依舊高䠷,但髮與鬍子已白透,她仰頭稱呼他chérie(親愛的),他親一下她的嘴,摸摸她銀閃的短髮。我見證了最美麗的一刻。然後他從紙袋裏掏出一對小雞碗給她,說:「早餐時用來喝咖啡。」他們每天花最多時間在餐桌上,簡單的法式早餐,法包塗上牛油,配熱咖啡,他寧願早點起來與她享受一天裏最美好的時光。他仍舊心思滿懷,在意各種節日,注意生活上的小細節,偶爾回家送她鮮花,她嫌他說「Je t’aime(我愛你)」說得太濫,她生氣時他就說「Je t’aime」,相信任何女人聽了都會怒氣全消。就這樣每一天滋潤着,騎士走過的每一步,都綻放出愛情的花。

lovephoto05

二人享用早餐的餐桌,法國人的早餐就是一條法包分切幾段,再對半切開放進多士爐,然後塗上牛油,咬一口脆麵包,呷一口熱咖啡,分享美好的時光。

文 × 寶兒 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oyee.me

圖 × 受訪者提供、寶兒

編輯 王芷倫

(2014年2月23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生活)

PL230214_Print

26歲以前應當去旅行

平日去巴黎的博物館,鮮見人龍。前面幾個貌似韓國女生,拿着護照,一臉高興地離開售票處,直接進場。在法國,只要26歲以下,就能免費參觀過百家博物館和歷史古蹟,去羅浮宮、凡爾賽宮等,即使是進去借廁所,也可暢通無阻。

26歲以前,未見世面,什麼事情都是稀奇的,價值觀還會變,還在透過不同的閱歷來尋找自己的位置。去一趟長途旅行,買便宜機票,玩沙發衝浪(couchsurfing)交換住宿,不需要花費很多。在前所未見的景物前駐足,那種衝擊,不是在原來的地方待上三五七年便可比擬的,像暴風雨過後,新葉總是更見茁壯。你會懊惱自己出走得還不夠早。

去龐比度(Pompidou),這幾乎是巴黎的中心點,方便得可以每次進去只看一兩件大作。巴黎街頭早前貼有Martial Raysse的《日本製造 – 大宮女》(Made in Japan – La Grande Odalisque)的海報,事實上印刷品和真跡卻是兩碼子事,藝術家把古典畫家筆下的美女剪出來,配上熒光紅綠顏料,而只有在現場,才能發現畫作頂角的一隻烏蠅,諷刺六十年代日本工業粗製濫造。

或者去奧賽博物館(Musée d’Orsay),看梵高著名的《隆河的星夜》(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),和館外午夜的塞納河互相輝映。還有莫奈的睡蓮,從前在教科書裏看到麻木,但這一次並不是平面的,上面有立體的筆觸,有色澤層次,隱約透出畫家的情緒和靈魂。

也能看到這個國家的藝術教育,好幾群孩子在畫前席地而坐,導賞員以問問題取代冗長講解,孩子們總是雀躍地舉手。我們沒受過這樣的教育,只好透過出走來圓滿。逛到最後,開始有點觀賞疲勞,比香港人逛街shopping還要疲累,但不費分毫卻滿載而歸,這是26歲以前的浪漫。

20140219pympcolumn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

跟法國人談戀愛(十)﹕派對與散步之間

DSC05962

他們第一夜約會,散步到巴黎鐵塔,燈飾在黑暗中閃耀,這個城市早就為情侶提供了浪漫的戀愛環境。

那天,Guillaume簡單穿上襯衣和牛仔褲,到朋友家開派對。甫進屋,在二十多人裏,他第一眼注意到她,一個穿黑色連身裙的女子,頂着一頭濃黑的髮髻,「看起來很優雅」。在場的人不見得每一個都擅長跳舞,但她的舞姿卻有獨特吸引力和活力,一下子抓住他的目光。他隨着感覺,也晃動身子朝她走過去,他們跳起了第一支舞。但她後來告訴他,最初看見他,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。但他卻已對她深深着迷。

我印象中,所謂派對,就是煙酒聲色,一片混濁。但眼前這位法國男士文質彬彬,一雙澄明大眼睛,怎麼看也跟迷幻派對扯不上關係。Guillaume說派對是法國人朋友之間的消遣,一年裏頭他會在家裏辦上三至四場,如生日會、聖誕節等,還有新一年應節的國王餅派對(Galette des rois),讓朋友聚在一起分享甜點。我厚着臉皮問他,我可以參加嗎?

參加派對,法國人習慣帶一點食物或酒水做見面禮。Guillaume住頂樓,小房子一房一廳,還有一個可勉強擠兩三個人上去的法式小陽台。這時客廳早已圍坐了八個朋友,一個極嬌小纖瘦的黑人女子,親切領我到旁邊的睡房放下衣物。那裏的朋友告訴我,她就是Guillaume的女友I,來自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(French Guyana),兩歲隨家人移居巴黎。我坐在她旁邊,只覺她溫婉沉靜。有一些陌生的臉孔,主動坐近來攀談,他們第一個問題總是:「你們是怎樣認識的呢?」然後大家有同樣的答案:共同朋友。朋友帶新朋友來,對法國人來說是正常不過的事,他們不是舊同學、舊同事,而是有共同興趣的朋友,社交圈子可以愈擴愈闊。他們重視朋友之間的關係,其中一人告訴我,他需要每星期都見好友,就算不深交的,也至少每個月見一次面,短信電話時有聯繫,這是對朋友的重視。Guillaume另一個朋友說,有一次打電話惡作劇,一開口便問:「Guillaume,你可否借我2000歐元(約港幣20000元)?」Guillaume不加思索便答:「你什麼時候要?」讓他知道,Guillaume這個朋友,很難得,以後不敢隨便拿友情來開玩笑。

原來所謂派對,並不是酒池肉林,而是新舊朋友聊聊天、談談笑。這夜我們吃國王餅,配着喝的甜酒,酒精濃度只有3%-4%。國王餅外層是酥皮,裏面是傳統餡料杏仁奶油(frangipane),大的餅裏面有兩個小瓷偶,誰吃到了就要一整夜戴着紙皇冠,寓意得到這一年的好運。Guillaume還準備了簡單小吃,橄欖芝士薄餅、墨西哥脆片沾魚子醬,在席間傳來傳去,很多時候,就這樣傳出了愛情。

傳來傳去就傳出了愛情

2011年7月初,Guillaume在派對上第一次遇見I之後,他們隨即在一個月內墮入愛河。他相信:「初相識時有感覺,就要快點加把勁,不然感覺耽誤太久,只能成為朋友。」一星期後,他記得是7月14日法國國慶日前一天,第二次見面,他們又在一起跳舞,他問她拿了電話號碼。第三次見面,二人正式約會,他帶她去劇院,然後到餐廳晚飯,飯後雙雙散步。日落巴黎以後,便是一個奇幻城市,她讓久居這裏的人依舊傾心,遊走其中愈發陶醉。他們肩並肩散步到Chatelet,喝一點酒,又到蒙馬特(Montmartre),還去了一趟巴黎鐵塔,在滿佈石頭的街心蹓躂至凌晨四五時。在夜色中談生活,談過去,談未來,夜靜迷漫,讓人更願意敞開心扉。第四次見面,他們同樣沉醉於深宵漫步。第五次相約在周末,他再帶她去跳舞,身體隨音樂擺動的那刻,他趨前吻了她。夜靜靜流淌,他們踱步到塞納河岸看日出,然後共偕去吃早餐,慢步到羅浮宮前的杜樂麗花園(Jardin des Tuileries)至十時許,筋疲力竭,才依依離去。

但法國人的愛情,並不如外人幻想那樣,不一定無時無刻轟烈激情,總有人選擇開展穩定踏實的戀愛關係,Guillaume和I拍拖兩年半,感情是細水長流式的。現實生活折人,法國人也不例外,訪問之時,女友I就在家裏溫習英文準備應試,同時忙於尋找律師樓的助理工作。Guillaume從事科學研究,工作忙碌,二人相見的時間亦有限。不過公餘時,卻仍可見他們對生活質素的重視,對居住地懷抱的欣賞心態。雖長住巴黎,但他們仍然會買巴黎的旅遊書,每逢假日像遊客一樣去觀光。他們去植物園(Le Jardin des Plantes)散步、到凡爾賽宮(Chateau Versailles)的花園踩單車、到塞納河遊船河、行山、踩roller,用不同的方式,在巴黎市內肆意漫遊,享受這個城市的絪縕氣息。

2014-01-11 23.05.11

他們買了好些法國和巴黎的旅遊書,公餘時出遊,去過的地方,便在書的目錄裏標上標 記,做足功課。(寶兒攝)

法國人細水長流的愛情

拍拖兩年半,二人極少吵鬧,女友I說他生氣時只會嘮叨,甚少發脾氣,二人感情順暢得如塞納河的流水。Guillaume說:「我們都是很平和的人,所以我們的愛情故事也很平和。」難得平和,享受平和,已是福氣。

文 × 寶兒 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oyee.me

圖 × 受訪者提供、寶兒

編輯 蕭麗雯

PL090214_Print

Raclette烤芝士與兩個廚藝女子

在巴黎,當法廚的台灣朋友W給我兩個選擇:星期四吃烤雞、星期五吃raclette。我高興莫名,馬上選了星期五,跟她去做酒店管理的台灣朋友C的家。Raclette烤芝士,最初在也斯的《人間滋味》裏讀到,據說吃法源自瑞士,芝士則產於阿爾卑斯山區。我期待已久。

朋友W說:「你以為沒吃到什麼,但其實會很飽,因為芝士很膩。」歐洲人在冬天才會吃這種烤芝士,且多在滑雪過後用餐,補充熱量。

她們拿出圓形兩層發熱鐵鍋,上層可放烤肉或蔬菜,底層有發熱線,圍一圈鏟子似的小器具,每個鏟子也盛上一片厚芝士,烤融後,將芝士滑進自己的盤子裏,有時要用小木鏟刮下來,因為這個racler(法文刮的意思)動作而得名,芝士軟熱外邊焦脆,正好趁熱品嘗。

朋友W將芝士倒在各種火腿上,如風乾醃火腿、莎樂美腸,配上酸青瓜可以解膩。朋友C遞給我一盤烚馬鈴薯,笑說不要客氣,她的法國丈夫叮囑我取一點白乳酪(fromage blanc)碎青葱醬伴着吃。就這樣邊吃邊談天說地,她倆都曾在里昂讀同一所廚藝學校,同窗三年,現在每星期聚餐。

四個人圍坐一桌,再加上C的台法混血兒子,一歲多就懂得皺眉頭裝可憐,一頓飯由法國老爸細心餵食,還哄孩子睡覺,回來再給老婆按摩。

兩個女子在中午時自己做了法式可麗餅(crêpe),讓我們塗上栗子醬或榛子醬當作甜品。工作過後還有生活,在法國的女子多自在。

20140212pympcolumn

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

綠色生活(五)﹕車票爛鐵變珍品

PT050114_Print

巴士底創意藝術市集 Marché de la création Bastille
一聽「藝術」二字,大部分人都覺得門檻很高,不易理解,也不敢接觸。
但當一個菜市場,搖身一變藝術市集,那裏的藝術或許就可以親民一點。
這個巴士底創意市集,最難得的風景是,你會看見好些檔攤空蕩蕩無人看管,那並不因為藝術家們躲懶去了,而是他們都在旁邊聚首,談風花雪月,談藝術文化,一個個路邊沙龍即興而起。
只要有人經過他們的檔攤,檔主又會馬上興致勃勃跑回來,由作品的創作意念到製作過程,都巨細無遺地和你解釋,無論你買抑或不買,欣賞抑或不欣賞,他們都會臉帶笑容地跟你道謝,
他們視這為分享、交流,而不是產品推銷。
一個露天的藝術市集,意味着公眾與藝術之間,不再需要叩門,也不會再有門檻,只要你肯走進去,藝術便一直都在。

【奇趣藝術品集中地 】
巴士底創意市集是繼the Marché Montparnasse以外,巴黎數一數二的藝術集中地。可是在溫度驟降的冬日,加上歐洲多年經濟不景氣,市集裏無論攤檔還是遊人,不免都顯得有點冷清。街上颳冷風,身處室外不消一會已經手腳僵冷,但尚有不少藝術家堅持駐守市集,或在攤檔內默默創作,或給經過的遊人遞上一份自製的藝術雜誌。市集在二○○四年五月一日設立,每逢周六早上十時經營至下午七時,地點由巴士底廣場(Place de la Bastille)開始,一直往Boulevard Richard Lenoir延展開去,曾參展的藝術單位超過二百個,如水彩畫、陶藝、首飾、裝飾、衣飾、版畫、攝影、雕塑及彩繪玻璃,都不定期在這裏參展,而且展示的作品全由創作者決定,總會有驚喜。

檔主串門子 談文說藝
市集原本在周四和周日是熱鬧非常的蔬果市場,一到周六,蔬果肉類便會變成藝術作品,帆布搭成的露天攤位,為藝術市集營造了一個自由開放的氛圍。這裏還有不同國籍種族的藝術家,有學了三年中文的黑人傳教士畫家,也有來自廣東的水墨畫藝術家,只聽她說:「這裏沒有人會在意你的國籍,也從來不會有人提及,以前在中國,即使你已是廣東人,但還會有人說你不是東莞人。」開放的藝術社區,更能促進交流,這裏的藝術家常有溝通,每個人都很清楚這條街上哪個人來自哪裏,甚至哪個人會說英語可以翻譯,街頭的藝術家會介紹街尾的藝術家給你認識,恆常市集自然形成一個藝術村。同樣地,觀賞者可與藝術家即場會面,藝術作品可得到更多人賞識,兩者同時受惠。現場遊人也有熟客,有位女士早前買了兩幅水彩風景畫,這天再來一趟,畫家跟她像老朋友一樣,摟着她的肩膊,給她介紹最新畫作,教她從左邊看再往右邊看,她二話不說便買下一幅雪景圖。藝術家需要創作,同時也需要實際支持。

棄木板彩繪 Jacques Puiseux
Jacques以前從事電影美術工作,由繪畫、裝飾、道具都需兼顧,但自從二○一一年完成腦部手術後,他行動不便,亦不能再應付太繁重的工作,只能創作輕鬆的畫作。繪畫是他自小的興趣,他找來市集棄置的蔬果木盒,拆下木板作畫,他連芝士木盒也不放過,甚至把自己的小貨車畫成一輛森林之車。這些撿回來的環保畫紙,原來也有優劣之分,對Jacques而言,並非乾淨無瑕的木板就是好畫板,反而有天然木紋或者瑕疵的木板,才是有故事有趣味的畫紙,他將畫作融入紋理之中,人像若隱若現,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http://www.venusatomica.com

爛鐵動物園 Serge Geoffroy
Serge在八十年代藝術市集未出現前,便已活躍於其他市集,他的作品大多用舊鐵焊接成雕塑。烤肉鐵支、鐵鉗、馬蹄、匙子,這些工具很尋常,在法國郊外的花園都很容易找到,未到Serge手上之前,它們全是死氣沉沉的遺棄物,但一經他重新組合,焊上菜刀頭和鐵鉗手腳,變成長頸鹿、烏龜,甚至人物,他給死物賦予生命,繞富趣味。他沒有自己的網站,甚至沒有網上聯絡方法,彷彿單純地與這些舊器物共同生活,就已經很滿足,這是法國人的小創意,大智慧。

塑膠地球 Sylvie Zampolini
Sylvie三十年來都在耕耘「Homo Plasticus」這個主題,她深感生活在一個塑膠地球裏,被所有不能分解的物質包圍,有統計指,單是美國人一天所耗用的膠樽,已足夠圍繞地球三圈。為了提醒人們這一點,她把塑膠物料做成各種飾物擺設,主題雖然嚴肅,但她卻覺得:「探討環保的同時,也可以have fun。」所以她把收集回來的膠樽做成小昆蟲,不同顏色的膠袋做成花朵,因為花朵、昆蟲和人類之間,有種無形的連繫。膠瓶地球吊飾,是她的代表作,外面是半個透明的膠瓶子,裏面吊一個塑膠地球,表面綴上膠片或膠玩具,是很深刻的隱喻。她想到把用完即棄的東西重複使用,延長物料的壽命,例如將膠片甚至牙線棒製成耳環,將愈來愈少人用的光碟,用火槍燒製成貝殼似的頸鏈,但燒CD釋出的煙霧對身體有害,她已暫停製作,所以這款精美首飾大概已成絕版。
http://www.artmajeur.com/zampo

廢紙再畫 Evelyne Hervé
Evelyne繪畫獨特之處,在於她喜歡在不同的平面物料上創作畫,很多時讓人意想不到。她的作品主題總是圍繞「循環再用」,眼見每天巴黎地鐵站地上都有被丟棄的車票,於是她將之拾起,拼成一幅十二張像郵票的畫紙,重新繪畫,風格尤其獨特。另外她還在別人不要的車子罰單上面作畫,用法國西部的沙子做成聖母院沙畫,和朋友收集水果上的貼紙,拼成畢加索的自畫像,她的作品加入了巴黎特有的事物,很富特色。
http://www.artmajeur.com/evelyneherve

喜怒哀樂的房子 Lalouani Saidi
Lalouani的繪畫總是有凹凸紋理,色彩豐富,形象趣怪,「生活很艱難,所以我只好逃到繪畫裏面去,而且我的畫是在這裏最便宜的。」他大笑幾聲。他說色彩、情感和回憶,就是他的創作來源,他的畫受大自然的色彩啟發。他喜歡旅行,將所有見過或想像過的地方,借助色彩和線條重現出來,像沙漠、貧民窟、海灘,都是他的繪畫對象。建築上佈滿表情,是他活潑的心情寫照,讓人一看心情愉悅。
http://www.artmajeur.com/saidilalouani

【昔日監獄 今革命廣場】巴士底廣場(Place de la Bastille)
這裏是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的發源地。巴士底廣場前身,就是巴士底監獄,早在十二世紀興建時,這裏原是軍事堡壘,以防禦百年戰爭時期英國人的侵佔。但在巴黎市區日漸擴大之下,巴士底慢慢失去防禦作用。十八世紀末,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之後,巴士底監獄變成極權控制中心,進駐大量軍隊,專門關押政治犯,文學家伏爾泰便曾在此處坐牢,監獄成為法國王權專制獨裁的建築象徵。擾攘至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,憤怒的人民最終攻陷了巴士底監獄,徹底破壞此建築,取得人民解放的勝利。巴士底監獄被拆毁之後,改建成現在的巴士底廣場,為紀念一八三○年的七月革命,廣場中央豎立了一座巨大的青銅柱「七月圓柱」,為烈士立碑,柱頂立着一個自由神像(Génie de la Liberté),頭有金星,一手高舉火炬,一手提着砸斷的鐵鏈,象徵法國革命再次推翻封建帝制。法國國民議會最後更將七月十四日定為國慶日。

Marché de la création Bastille
地址:Boulevard Richard Lenoir 75011 Paris
地鐵:Bastille站,1,5,8號線
時間:逢周六上午10時至晚上7時(包括公眾假期)
網址:www.artistesparisbastille.fr

(2013年12月15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WorkShop)

綠色生活(四):鳥語花香 塞納河後花園

PT291213_Print

巴黎西堤花市
逛花市,對我們來說,是一年一度的盛事。
在香港所謂花市,就是農曆新年到維園逛年宵市場,大家鬧哄哄一擁而入,購買潮流商品、話題玩意、新春食品,但那裏的花團錦簇卻最容易被忽略,雖說熱鬧,可是挑剔點說,這樣的花市,一點不純粹。
當然,我們也有花墟,但大多只是佳節來臨才一窩蜂去搶購。
對法國人來說,行花市卻是一種悠閒享受,或者是平常日子裏的美麗點綴。
碰上星期日,西堤(Cité)花市還會設立鳥市,路旁有商販售賣小寵物,你會聽見鳥聲啁啾,活潑非常。

【塞納河岸 花都心臟】
西堤花市(Marche aux Fleurs Cité)自一八○八年以來,是巴黎最大、也最古老的花市之一,以三座有蓋建築為主,市集全年開放,供愛花之人興之所至前來閒逛。這個花市位於第四區,在西堤島(Ile de la Cité)裏,法文的「Ile」就是島的意思。西堤花市迷人之處,只因它位處巴黎正中心,在塞納河的水中央,猶如大城市裏的一片綠洲,也是巴黎城區的發源地,因而帶有歷史遺風。西堤島的北邊和南邊共有四條橋接駁,分別是Pont Saint-Michel、Pont au Change、Pont Notre-Dame和Petit Pont,可坐地鐵四號線直達Cité站,也可從塞納河兩岸徒步到達。島裏除了花市,還有著名的聖禮拜堂(Sainte-Chapelle,一二四三年至一二四八年間建)和聖母院(Cathédrale Notre-Dame,一一六三年到一二五○年間建)以及巴黎古監獄(Conciergerie,十世紀開始起用),和花市僅是一街之隔,觀賞完花市,還可以細逛歷史建築。

鮮花贈主人 應有禮儀
來到十二月,氣溫徘徊五六度,巴黎寒風颯颯,本以為花市大概已經凋零寂靜了,怎料一出地鐵站,還是一片綠意盎然,沒有掃興。市集分三座建築,由漆上深綠色的鐵皮搭建,屋頂嵌上玻璃,讓陽光照射下來。面向北邊,由左邊逛起,多賣裝飾花園的雜物小玩意,中間則以鮮花盆栽灌木為主,右邊有一大個溫室,看似隨意卻都秩序井然。這裏每一家店都有風格獨特的佈置,彷彿已經是一個個花園的示範單位,園藝為生活添上美感,即使做生意,店家也不忘展示自己的觀感美學。鮮花可說是法國人的生活態度,用作妝點平凡家居,為生活添上生氣。在市集碰見一位法國女士,見她拿着一個長方有耳的小藤籃子,在幾家花店前拿起小盆花左拼右湊,只為配襯出合心意的小擺設,她這樣拿起花朵又放下,店家不但沒有生氣趕客,反而在她旁邊陪伴給意見,這在香港也許是不可能的事。當地人告訴我,到朋友家作客,送一盆鮮花給女主人做禮物,是應有禮儀,又如每到聖誕節,朋友之間也會送聖誕花祝賀。法國人的花癡程度,只需看看那些優雅的老奶奶,她們每逢經過花店,總愛駐足欣賞,可見一斑。

【冬日鮮花更燦爛】Marche aux Fleurs
這裏售賣蘭花,以及各種合時令的鮮花,冬天不愁單調,全年也可以多姿多彩。

【鳥與小籠物 】Marche aux Oiseaux
西堤花市裏的鳥市,只會在星期日開放,這裏出售雀鳥、鳥籠、飼料,甚至雀鳥的玩具,亦有售賣各種小寵物,如兔子、龍貓和金魚,在鳥語花香的環境下,儼如進入了花都的小森林。

Marché aux Fleurs
地址:Place Louis Lépine et Quai de la Corse 75004 Paris
地點:4號線地鐵Cité站
全年花市:上午8時至晚上7時半
星期日鳥市:上午8時至晚上7時

(2013年12月29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WorkShop)

綠色生活(三):過個法式聖誕

PT221213_Print

巴黎聖誕市集 Le Marché de Noel
Joyeux Noel!聖誕快樂!
香港高樓大廈外牆的聖誕裝飾、商場裏的聖誕禮物、餐廳裏的聖誕大餐,都千篇一律,厭倦了嗎?
聖誕前夕,不如跟我神遊一趟巴黎最大的香榭麗舍聖誕市集,看看法國人如何過聖誕。
現在歐洲行冬令時間,下午四時後漸漸天黑,氣溫不過攝氏五六度,身穿臃腫大衣,呼出一團團白氣,讓人很頹唐,不過去逛人頭湧湧的聖誕市集,就很有氣氛。
歐洲人過聖誕就等同我們過新年一樣,會逛市集購物,準備平安夜、聖誕日和家人朋友共度佳節。
在人聲喧鬧的市集,隨着人流走,細看那些節慶食物或者禮物,其製作方法都並不特別名貴或複雜,所以其實即使不是身在法國,也可參考一下,花點心思,在香港過一個法式聖誕。

【巴黎最大聖誕市集】
法國人的年宵
香港人大多和朋友過聖誕,新年則留給家人,而法國人會在聖誕和家人共敘天倫,在家裏準備一年裏頭最好的大餐,鵝肝、火腿、芝士、紅酒缺一不可,每每用餐至深夜。法國人逛聖誕市集像我們逛年宵市場,為湊熱鬧,也為購買這些應節禮品。聖誕市集在歐洲九十年代興起,如今是傳統,也是潮流,今年巴黎各地有超過十二個聖誕市集。我在十一月初,經過第八區香榭麗舍大道(Avenue des Champs-Élysées),就看見兩旁築起了一排排白色小木屋,由大道中段一直至東邊的協和廣場(Place de la Concorde),全長七百米,原來是為巴黎最大的聖誕市集Le Marché de Noel des Champs Elysées作準備。市集至今舉辦第五年,在上月十五日開市,將會燈火通明至明年一月五日,一個半月無休。在這號稱全巴黎最漂亮的大道上,由凱旋門開始,到旁邊的羅浮宮、協和廣場上巨大的摩天輪,都裝點上燈飾,與其浪費時間逛名店,倒不如逛逛更富節日氣氛的市集。參考市集裏的節慶食物或小禮物,還可以自製聖誕氣氛。

地點:Avenue des Champs-Élysées 75008 Paris
地鐵站:Concorde或Champs Elysées Clemenceau
開市日期:即日至明年一月五日
時間:星期日至星期四早上十一時至晚上十一時
星期五、六 早上十一時至凌晨十二時

【法版聖誕老人】
聖誕老爸和聖尼古拉斯
法文的「Christmas」是「Noel」,我們熟悉的「Santa Claus」聖誕老人,在法國或法語系國家,就變成「Père Noel」(Father Christmas)聖誕老爸。他和世界各地的聖誕老人一樣,都是肥胖身形,穿得紅通通,在平安夜騎着鹿車,爬進煙囪,給孩子送禮物,把糖果、小玩具或金幣,放進掛在壁爐上的襪子裏。而在歐洲東北面和法國東面一些地區,也有一個傳統日子,就是十二月六日的聖尼古拉斯節(Saint Nicolas),據傳聖尼古拉斯是公元三至四世紀間的一位希臘主教,他以愛護兒童、關懷貧苦人民聞世,很可能是聖誕老人的原型。不過和聖誕老人相比,聖尼古拉斯的身形苗條一點,頭上戴有宗教特色的紅尖帽,伴在他身邊的不是馴鹿,而是一個衣着和膚色全黑的人物,形象嚇人,名字叫「Père Fouettard」可怕老爸,專門打頑皮孩子的屁股。

巴黎傳統食物
熱紅酒 Vin Chaud
來到市集就到處看得見冒煙的木桶,嗅得見香辛料的酒香氣。法國紅酒比礦泉水還要便宜,嗜酒的法國人,在冬天愛喝一杯熱騰騰的甜紅酒驅寒。從前的人發現,開封的紅酒走味後,加入香料和糖,煮熱後香氣撲鼻,逐漸演變成歐洲國家冬天的經典節慶飲品,幾乎每一個地方每一戶人家的煮法都不盡相同。

材料:
紅酒150cc
檸檬汁或橙汁少許
肉桂粉1茶匙
丁香3粒
八角1粒
水半杯
糖2茶匙

做法:
1. 紅酒倒進鍋裏,削少許橙皮和檸檬皮,連同所有香料加進鍋裏
2. 將檸檬汁或橙汁擠進鍋裏,加進半杯水
3. 加熱至紅酒冒泡泡後,轉小火,加蓋焗煮約十分鐘
4. 最後加糖,將香料過濾掉,重新加熱便可飲用

西班牙油條 Les Chichis / Churros Maison
香港人有油炸鬼,歐洲人有Chichis,這些星星條形的砂糖油條源自西班牙,像冬甩似的甜食,人們會配咖啡或熱朱古力來吃,市集裏則配上榛子醬。在晚冬街頭,吃熱呼呼的甜油條的確很不錯。

材料:
麵粉1杯
橄欖油2湯匙
鹽少許
水1杯
雞蛋2隻

做法:
1. 鍋裏倒進一杯水煮開。準備油鑊
2. 麵粉倒進盤子裏,加入鹽和橄欖油,再慢加熱水攪拌
3. 拌成麵糰後加進兩隻雞蛋拌勻
4. 麵糰盛進擠花袋,用星形花嘴擠出一條條油條,剪下,炸至浮面
5. 炸好的油條灑上砂糖,便可趁熱享用

「黑人頭」朱古力 Boules aux chocolat / Têtes de chocolat
外表是多種口味的薄薄一層朱古力,如黑朱古力、白朱古力、藍莓朱古力等,咬下去,裏面原來是像雪球似的豐厚忌廉,底部墊着一塊小餅乾。拍照的時候有位法國女士突然停下來告訴我,她們小時候會開玩笑說這些就是黑人的頭,法文têtes就是頭部,boules外形亦像一個頭,不過小孩子只知道那是甜食,現在種族平等已不接受這個稱謂。

熱栗子 Marrons Chauds
法國秋冬盛產栗子,所以街頭巷尾都可見到小販推着改裝超市手推車賣烤栗子,聖誕市集裏亦有賣。法國街頭就有樹上掉下來的栗子,但要注意有毒無毒,有毒栗子外殼像綠色的荔枝,無毒好吃的栗子反而像海膽一樣多刺,如果懂得分辨,就可以撿回家做糖漬栗子。

法式可麗餅 Crêpe
香港人稱之為pancake,但crêpe是比pancake更薄的烤餅,餡料可甜可鹹,甜的會塗上砂糖、榛子醬或加入新鮮生果,鹹的會加上雞肉、火腿或芝士等。

卡娜蕾 Canele
在香港比較少見的甜點,小小一顆是焦糖燉蛋演變出來的甜點,口感外焦內軟,店家都歡迎試食。

愛之蘋果 Pomme d’Amour
煮熱焦糖,加上紅染料,將蘋果浸進去,拿出風乾。蘋果外表的焦糖又甜又脆,可以中和果肉的酸味,不過第一口很難咬下去。

馬卡龍 Macaron
人所共知的法國甜品,市集上當然有賣,還有店家將七彩的馬卡龍拼成一棵小型聖誕樹。

綠色聖誕禮物
花園變首飾
Jean是種植家,春夏之時會料理家裏的花園,在市集擺攤賣自家種鮮花,秋冬時花期已過,他便將家裏種植的大大小小的花朵壓成乾花,以環氧樹脂(epoxy resin)定型,製成耳環、戒指、手鏈等,每一種手飾都獨一無二。Jean說:「如果要有漂亮的花形,一定要自己親手種植。」

枯葉變擺設
法國一到秋冬,地上就堆滿落葉,有心人將之一一撿起,用創意拼成一件件充滿生命力的人形擺設,小婦人、巫婆、小矮人都活靈活現。

爛布變靚畫
若不細看,還以為這些平面圖案是人手畫或機器印刷,無甚特別,但原來是用絲綢或布碎拼湊而成的山水畫,借助布料的質地和顏色,呈現山勢和草木的質感,製作時必須心靈手巧。

橄欖油肥皂
用橄欖油製造的肥皂,色彩和香味都很豐富,如薰衣草、橙花、雞蛋花,其中更有黑色鴉片味道的肥皂。

免費按摩十分鐘
聖誕禮物不一定要實物,市集上還有十分鐘即場免費按摩,據說這種按摩形式已有十年歴史,不過在歐洲這些小費國家,這樣的服務並非真的免費,但客人可自行決定這樣的按摩值多少錢。

(2013年12月22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WorkShop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