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士底創意藝術市集 Marché de la création Bastille
一聽「藝術」二字,大部分人都覺得門檻很高,不易理解,也不敢接觸。
但當一個菜市場,搖身一變藝術市集,那裏的藝術或許就可以親民一點。
這個巴士底創意市集,最難得的風景是,你會看見好些檔攤空蕩蕩無人看管,那並不因為藝術家們躲懶去了,而是他們都在旁邊聚首,談風花雪月,談藝術文化,一個個路邊沙龍即興而起。
只要有人經過他們的檔攤,檔主又會馬上興致勃勃跑回來,由作品的創作意念到製作過程,都巨細無遺地和你解釋,無論你買抑或不買,欣賞抑或不欣賞,他們都會臉帶笑容地跟你道謝,
他們視這為分享、交流,而不是產品推銷。
一個露天的藝術市集,意味着公眾與藝術之間,不再需要叩門,也不會再有門檻,只要你肯走進去,藝術便一直都在。
【奇趣藝術品集中地 】
巴士底創意市集是繼the Marché Montparnasse以外,巴黎數一數二的藝術集中地。可是在溫度驟降的冬日,加上歐洲多年經濟不景氣,市集裏無論攤檔還是遊人,不免都顯得有點冷清。街上颳冷風,身處室外不消一會已經手腳僵冷,但尚有不少藝術家堅持駐守市集,或在攤檔內默默創作,或給經過的遊人遞上一份自製的藝術雜誌。市集在二○○四年五月一日設立,每逢周六早上十時經營至下午七時,地點由巴士底廣場(Place de la Bastille)開始,一直往Boulevard Richard Lenoir延展開去,曾參展的藝術單位超過二百個,如水彩畫、陶藝、首飾、裝飾、衣飾、版畫、攝影、雕塑及彩繪玻璃,都不定期在這裏參展,而且展示的作品全由創作者決定,總會有驚喜。
檔主串門子 談文說藝
市集原本在周四和周日是熱鬧非常的蔬果市場,一到周六,蔬果肉類便會變成藝術作品,帆布搭成的露天攤位,為藝術市集營造了一個自由開放的氛圍。這裏還有不同國籍種族的藝術家,有學了三年中文的黑人傳教士畫家,也有來自廣東的水墨畫藝術家,只聽她說:「這裏沒有人會在意你的國籍,也從來不會有人提及,以前在中國,即使你已是廣東人,但還會有人說你不是東莞人。」開放的藝術社區,更能促進交流,這裏的藝術家常有溝通,每個人都很清楚這條街上哪個人來自哪裏,甚至哪個人會說英語可以翻譯,街頭的藝術家會介紹街尾的藝術家給你認識,恆常市集自然形成一個藝術村。同樣地,觀賞者可與藝術家即場會面,藝術作品可得到更多人賞識,兩者同時受惠。現場遊人也有熟客,有位女士早前買了兩幅水彩風景畫,這天再來一趟,畫家跟她像老朋友一樣,摟着她的肩膊,給她介紹最新畫作,教她從左邊看再往右邊看,她二話不說便買下一幅雪景圖。藝術家需要創作,同時也需要實際支持。
棄木板彩繪 Jacques Puiseux
Jacques以前從事電影美術工作,由繪畫、裝飾、道具都需兼顧,但自從二○一一年完成腦部手術後,他行動不便,亦不能再應付太繁重的工作,只能創作輕鬆的畫作。繪畫是他自小的興趣,他找來市集棄置的蔬果木盒,拆下木板作畫,他連芝士木盒也不放過,甚至把自己的小貨車畫成一輛森林之車。這些撿回來的環保畫紙,原來也有優劣之分,對Jacques而言,並非乾淨無瑕的木板就是好畫板,反而有天然木紋或者瑕疵的木板,才是有故事有趣味的畫紙,他將畫作融入紋理之中,人像若隱若現,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http://www.venusatomica.com
爛鐵動物園 Serge Geoffroy
Serge在八十年代藝術市集未出現前,便已活躍於其他市集,他的作品大多用舊鐵焊接成雕塑。烤肉鐵支、鐵鉗、馬蹄、匙子,這些工具很尋常,在法國郊外的花園都很容易找到,未到Serge手上之前,它們全是死氣沉沉的遺棄物,但一經他重新組合,焊上菜刀頭和鐵鉗手腳,變成長頸鹿、烏龜,甚至人物,他給死物賦予生命,繞富趣味。他沒有自己的網站,甚至沒有網上聯絡方法,彷彿單純地與這些舊器物共同生活,就已經很滿足,這是法國人的小創意,大智慧。
塑膠地球 Sylvie Zampolini
Sylvie三十年來都在耕耘「Homo Plasticus」這個主題,她深感生活在一個塑膠地球裏,被所有不能分解的物質包圍,有統計指,單是美國人一天所耗用的膠樽,已足夠圍繞地球三圈。為了提醒人們這一點,她把塑膠物料做成各種飾物擺設,主題雖然嚴肅,但她卻覺得:「探討環保的同時,也可以have fun。」所以她把收集回來的膠樽做成小昆蟲,不同顏色的膠袋做成花朵,因為花朵、昆蟲和人類之間,有種無形的連繫。膠瓶地球吊飾,是她的代表作,外面是半個透明的膠瓶子,裏面吊一個塑膠地球,表面綴上膠片或膠玩具,是很深刻的隱喻。她想到把用完即棄的東西重複使用,延長物料的壽命,例如將膠片甚至牙線棒製成耳環,將愈來愈少人用的光碟,用火槍燒製成貝殼似的頸鏈,但燒CD釋出的煙霧對身體有害,她已暫停製作,所以這款精美首飾大概已成絕版。
http://www.artmajeur.com/zampo
廢紙再畫 Evelyne Hervé
Evelyne繪畫獨特之處,在於她喜歡在不同的平面物料上創作畫,很多時讓人意想不到。她的作品主題總是圍繞「循環再用」,眼見每天巴黎地鐵站地上都有被丟棄的車票,於是她將之拾起,拼成一幅十二張像郵票的畫紙,重新繪畫,風格尤其獨特。另外她還在別人不要的車子罰單上面作畫,用法國西部的沙子做成聖母院沙畫,和朋友收集水果上的貼紙,拼成畢加索的自畫像,她的作品加入了巴黎特有的事物,很富特色。
http://www.artmajeur.com/evelyneherve
喜怒哀樂的房子 Lalouani Saidi
Lalouani的繪畫總是有凹凸紋理,色彩豐富,形象趣怪,「生活很艱難,所以我只好逃到繪畫裏面去,而且我的畫是在這裏最便宜的。」他大笑幾聲。他說色彩、情感和回憶,就是他的創作來源,他的畫受大自然的色彩啟發。他喜歡旅行,將所有見過或想像過的地方,借助色彩和線條重現出來,像沙漠、貧民窟、海灘,都是他的繪畫對象。建築上佈滿表情,是他活潑的心情寫照,讓人一看心情愉悅。
http://www.artmajeur.com/saidilalouani
【昔日監獄 今革命廣場】巴士底廣場(Place de la Bastille)
這裏是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的發源地。巴士底廣場前身,就是巴士底監獄,早在十二世紀興建時,這裏原是軍事堡壘,以防禦百年戰爭時期英國人的侵佔。但在巴黎市區日漸擴大之下,巴士底慢慢失去防禦作用。十八世紀末,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之後,巴士底監獄變成極權控制中心,進駐大量軍隊,專門關押政治犯,文學家伏爾泰便曾在此處坐牢,監獄成為法國王權專制獨裁的建築象徵。擾攘至一七八九年七月十四日,憤怒的人民最終攻陷了巴士底監獄,徹底破壞此建築,取得人民解放的勝利。巴士底監獄被拆毁之後,改建成現在的巴士底廣場,為紀念一八三○年的七月革命,廣場中央豎立了一座巨大的青銅柱「七月圓柱」,為烈士立碑,柱頂立着一個自由神像(Génie de la Liberté),頭有金星,一手高舉火炬,一手提着砸斷的鐵鏈,象徵法國革命再次推翻封建帝制。法國國民議會最後更將七月十四日定為國慶日。
Marché de la création Bastille
地址:Boulevard Richard Lenoir 75011 Paris
地鐵:Bastille站,1,5,8號線
時間:逢周六上午10時至晚上7時(包括公眾假期)
網址:www.artistesparisbastille.fr
(2013年12月15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WorkShop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