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食堂在哪裏?

進戲院之前,已經有心理準備,於是先吃飽晚餐,以免看到中途飢腸轆轆。電影的節奏必然是慢的,音樂很柔和,燈光也是昏黃昏暗的,這讓人好睏,卻也很舒服。

平常很少看漫畫,唯獨這套《深夜食堂》會買來儲起。安倍夜郎畫起來的食物,總是好好看。一支筆桿可以畫出柔軟麵條、香脆炸肉、濃厚醬汁,單純的黑白深淺,但質感和聲色香情味都齊全。

電影跟電視劇的人物和情節都很類似,很熟悉,但當中其實也有點突破。煮食的人,對於自己的廚房地盤總會有一點防備心,不隨便讓人進去搬弄。廚房一直是食堂老闆的陣地,電影卻安排了一個女子小滿的闖入,容她磨刀、做玉子燒,老闆只在後頭寬容地笑,甚至讓她留宿在食堂的閣樓。你想吃什麼,我給你煮;你想煮什麼,我給你空間。那更讓人覺得,在天下之大無處容身之時,這裏是個可以投靠、會被接納的溫暖地方。

總是希望能遇上這樣一個食堂老闆,永遠都是這樣沉默,這樣看透世情,默默聽人說心事,問幾句不着邊際的話,然後等事情自然發生。你餓了,不是陳腔濫調地「煮個麵你食」,而是深知你的口味,煮一盤鐵板上的拿波里意粉,或者熬煮一鍋咖喱配上白飯。

連這裏的食客也是如此,各種人帶負着自己的故事,零碎片段淡淡道來,旁邊沒有人質疑、沒有人批評、沒有人說三道四,只陪着你一起,慢慢吃光一道菜,呷一口冰涼啤酒。這是頭一遭看電影覺得,像看到一群老朋友在大銀幕裏面。

深夜凌晨裏,總有肚子或心靈空虛的時候,到底哪裏會有一家深夜食堂?

20150617poyeempcolumn
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 2015/6/17

端午節:做龍舟 代代相傳・划龍舟 三代猛將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2.33 am
做龍舟 代代相傳
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活動,相傳為紀念投江的屈原,以龍舟驅散江中魚群,這個習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。
作為漁港的香港仔,賽龍舟歷史也有百多年,每年節慶一到,必定水花四濺、鼓聲四起、眾人吆喝,熱鬧非常。
至於龍舟的製作過程,在龍舟手藝日漸式微的香港,已難以看到,唯有在內地,才能找到大隱隱於市的做龍舟師傅。
筆者追蹤到番禺,在這個廣州最大最古老的龍舟製作基地,發現大龍船由兩個手藝高超的師傅包辦,據當地報道,原木龍頭龍尾的雕刻工藝,已列入番禺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梁鎮洪師傅更是傳承人之一。
至於九十尺長的大龍船身,則是由第三代的做龍舟師傅盧載洵親手製作,手工精細準確。
據內地老划手所言,香港的龍舟文化相對內地熾熱,像大龍舟隊長香港漁民鄭全仔上下三代,仍然熱中龍舟競賽,奪獎無數。
由龍船雕刻製作,以至划龍舟技術,一直以來甚少文字圖樣記載,依靠的是,人手技藝代代相傳。

雕龍頭 刀刀利落
隱世高人 56年木雕手藝
風塵僕僕來到番禺的員崗村,甫下車,四周是工廠小舖,走進一條淡灰的青雲大街,小巷兩旁是百姓人家,拐個彎,就走到其中一戶的樸實院子裏。院子裏有鋪着綠瓷磚的小樓房,門前地上幾堆木屑,兩三個龍頭用木櫈子墊着,牆邊豎着幾條龍尾。一個老先生,穿一件簡樸灰白長袖衣和深灰褲子、一對膠拖鞋,正在低頭專注雕刻一個木龍頭,知道有客人來了,才停下手上的工夫,和藹地微笑。原來小巷裏隱藏了這樣一位龍頭雕刻大師——梁鎮洪師傅,據《番禺日報》報道,龍頭的雕刻工藝,已列入番禺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傳承人。梁師傅已年屆七十一,由一九五九年開始,即十五歲便跟隨爺爺學習龍頭龍尾雕刻,最初八年都在練習基本工,及後因技藝精湛又善於革新,手藝因而家傳戶曉,各地訂單源源不絕,單是珠三角已佔六七成,更有海外華裔訂製。

已有五十六年經驗的梁師傅,憑着一雙巧手,一年裏刻製出幾十對龍頭龍尾,製作一套龍頭龍尾,需時一星期至一個月不等,在農曆新年到端午節期間更是旺季。他的家也就是龍頭工廠,每朝清晨六時,他就在院子裏埋頭工作,一直忙碌至太陽下山,十多個小時,仍然雙眼精明雙腕有力。不過龍舟活動曾在文革時期被禁止,梁師傅只好轉做其他木具維持生計,至七十年代以後,恢復傳統節日,他的手藝才得以繼續發揚。幾十年來,梁師傅靠雙手養活一對兒女和一家四口,可惜時代變遷,跟他學師的徒弟只餘一人,景况已不復當年。

草圖在心中 木頭起稿即下刀
跟梁師傅一邊傾談,他仍然能一邊雕刻龍頭,刀刀利落,絲毫不差。這次為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訂製的「漁業龍」,為「大龍」,梁師傅挑選了來自湖南的上乘樟木,直徑約三四十厘米,重達十多斤。傳統的龍頭製作困難之處,在於不立文字,也沒有設計圖,梁師傅就根據客人提供的龍頭樣板,或口述要求,如「凶神惡煞」或「神采飛揚」等,再憑個人技藝和經驗來製作。他更會踩單車到佛山祖廟,參考龍雕石像,將圖樣一一記在心中。一塊由原木雕刻成形的威猛龍頭,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,單是刀具就有好幾十把,梁師傅先在木頭上用鉛筆畫出簡單線條,再用鋸木機裁出粗略的形狀。他先從龍頭後枕開始用刀,雕出飛舞的龍鬚和龍鰭,然後就是龍頭頂部尖銳的龍角、龍額等,之後再將面部左右兩邊一修,修出立體的龍眉、龍腮和龍嘴,龍貌已大致成形。聽梁師傅摸着手上的作品,形容得眉飛色舞:「龍額呢就飽滿、豬膽鼻、有笑容,雙眼朝天,目空一切。」的確栩栩如生。

客人口述要求 龍貌「隨機應變」
雕刻好的龍頭,還需要經過多次打磨,單是龍頭的顏色,如金、紅、綠、黑等,先打磨、上色、風乾、再打磨,需三至四遍。龍頭裝上梅花鹿角,角有數節,更顯威武,之後還會裝上下巴的龍鬚,龍鬚有黑白兩色,黑鬚是少年,而白鬚則是壯年,另有彈簧似的鼻球,以及龍舌和龍珠,而龍目先是眼白,上有黑瞳,然後中間再有紅睛,神態活靈活現。每一隻龍頭都各有神韻,這隻「漁業龍」的臉容威武,而臉肉飽滿又帶歡顏。梁師傅曾替一條人稱野蠻的村落製作龍頭,客人要求龍貌要兇惡,可是沒有提供樣板,那如何是好?梁師傅處變不驚道:「將龍牙磨利、面削少肉便似了。」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3.04 am
做龍身 原木入榫
江邊木棚 度身訂做
番禺貴為水鄉,當年河涌上未搭橋之前,人們就坐船到對岸,當地人更靠河道運輸營生,每逢端午,還會在河涌上賽龍舟。作為廣州最大最古老的龍舟製作基地,上漖船廠赫赫有名,於珠江邊臨水而建。想不到船廠身處綠草叢中,搭起疏落木棚,猶如世外桃園,廠裏修長的船身一直伸延至江邊,氣勢懾人。船廠的總工程師盧載洵師傅,幹勁十足,和廠裏五六名師傅,合力完成一隻又一隻分量十足的龍船。盧載洵師傅十五歲開始學師,一做四十五年,現年六十歲的他,三代做龍船,早於七代前已有祖先有此手藝。盧師傅每早七時半動工,每天工作八小時,最短一個月可起貨,他會和客人交流,龍舟的尺寸、外形等會依他們要求親手度身訂做。

坤甸木龍身 年年「潛水」保養
這次的「漁業龍」大龍船,可坐五十人,長達九十尺,約一噸重。由選木開始,木質需結實、長度足夠,以往有四種木材適合製作龍舟,包括坤甸、柚木、杪木、杉木,各有特性。內地龍舟有一個「藏龍」和「起龍」的特色,每逢端午過後,人們就會把坤甸做的龍舟沉進水中,讓泥土覆蓋,龍舟成為卧水潛龍,那是因為坤甸木質堅硬,浸於淡水中更能用上百年,而且木質愈黑愈好,於是每逢端午前夕,「潛龍」又被挖起來清理和修整再參賽。但由於香港海域是鹹水,坤甸在鹹水淹浸之下,釘頭很容易生鏽和侵蝕,木身會爆開,所以改用密度適中、較輕和軟韌的柚木,柚木做的龍船會存放於岸上。另外杪木和杉木也較輕身,但並不耐用。至於現時香港比賽常用的中龍舟,多轉用玻璃纖維,極為輕身,以倒模製作,卻難以再在製作過程中微調。

盧師傅所製作的「漁業龍」大龍船,就是用柚木做的傳統龍舟。經盧師傅挑選,這次使用的木材來自緬甸,木廠將原條樹幹鋸成木片後,送到船廠進行加工,在當年未有電鋸時,以人手鋸木需花上五十日。一條大龍舟需用上三至四塊木材駁長,而尺寸早就在盧師傅心中,再憑經驗調整。

人手拼合 鐵釘根根手打
香港龍舟教練及是次大龍舟的設計師鄭志強,解說龍舟結構。盧師傅先是替龍舟做出一條「底骨」(又稱「龍骨」),這是龍舟的主要命脈,然後在「龍骨」兩邊各加上一條「底旁」,令船底有足夠的弧度,這次的船底採用了類似滑板的設計,有利滑行去水。之後便是船側較斜的「大旁」,再之上是「企旁」,「企旁」由內層「夾旁」和外層「花旁」合成一塊,「大旁」和「企旁」之間橫附「筋圈」,作固定之用,這時船的外形大致完成。龍舟內會加入坐板,每隔一個坐板之下有「檔」,然後一條「龍筋」就由船頭接駁至船尾,架於坐板之上,貫穿起中央的「將軍柱」,龍舟會像神龍一樣蘇醒過來。船身大部分用了傳統的入榫方法,再加以環氧樹脂混合碎木屑,做成黏料,以及用上重六十公斤的手打鐵釘,在打釘的地方塗上黏料防水,將木材緊緊接合。船身會保持原木的顏色,再打磨上油共四次,令船身光滑。

拜祭 擇日下水
龍舟製成後,在落水之前,需擇好時辰,進行拜祭儀式,備有元寶蠟燭香,又會燒炮仗,才能運到香港,而到香港後,亦需擇日作正式的下水禮。當地人認為,龍舟不只是一種工藝那麼簡單,他們認為龍舟有靈氣,是神聖之物。

Untitiled
划龍舟 三代猛將
一條龍舟在鴨脷洲大橋底下勢如破竹地划來,在漁船遊艇中穿梭而過,真如一條游龍飛躍水面。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委員會副主席兼活動負責人陳富明說,香港仔的龍舟歷史已有一百五十多年,在六七十年代尚未有正式龍舟比賽時,每逢五月初一,漁民就會將龍舟下水,到餘暇時段,漁民更會噗通跳進水裏,再爬上龍舟作賽,熱鬧非常,比賽一連五日直至端午節,如今正規龍舟比賽也有四十多年歷史。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張順光特此提供了一輯一九五○至一九七○年代的香港仔圖片,可見當時的香港仔漁港充滿特色,龍舟競賽亦聲勢浩大。在尋訪番禺製作龍舟基地時,聽見番禺龍船老划手說:「現在內地的龍舟活動,經費增加了,但參加的人少啊,相反你們香港的龍舟活動資金比我們少,卻仍然有那多人去划船。」可見香港的龍舟文化傳承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3.41 am

「飛虎」龍舟隊每逢星期一三五,黃昏時段,都會在香港仔練習,保持最佳狀態。(葉家豪攝)


「飛虎」龍舟隊 成績斐然
由鴨脷洲大橋划過來的龍舟隊,名為「飛虎」,隊長鄭全仔五十四歲,一如龍舟猛將,身形健碩皮膚黝黑,以前為香港仔避風塘的漁民,九二年上岸後,於香港仔駕駛遊艇。鄭家祖孫上下三代連同伯父、侄仔也是龍舟好手。鄭全仔在小學時代,便跟爸爸鄭伙佬學划龍舟,十六七歲開始參賽,父子兵屢次奪冠。爸爸鄭伙佬八十一歲,精神奕奕腰板筆直,問他有何划船秘訣傳授給兒子,他胸有成竹說:「唔使教㗎,佢睇到㗎,跟住學就自然會識㗎喇,細個好快學㗎。」伯父鄭有喜已八十六歲,和鄭伙佬兄弟兩人大半生是漁民,當年一隻船住一家六七口人,出海釣魚謀生,黃昏回來之後,就風雨不改一起練習划龍船,鄭伙佬笑着說:「有興趣咪划龍舟囉。」當年比賽中龍舟,每年約有六次,他們在香港仔、柴灣、蒲台島、赤柱、南丫島、大潭也出過賽,一次二十多隊競爭,他們成績斐然。鄭伙佬笑說:「一年裏面都贏四五次冠軍㗎,無冠軍也有其他高低獎項。」就這樣划到六十多歲才退下火線。傳至第三代猛將,二十三歲現為龍舟教練的鄭文達,小時候八九歲已跟爸爸學習,「覺得爸爸划龍舟很有型很叻」,剛開始坐龍舟尾,因為較容易發力,後來愈坐愈前,要帶着整隊人的步速,保持頻率一致。他十六七歲便正式出賽,和爸爸並肩作戰,逢星期一三五、下午五時至七時更會密集操練,平時更會勤健身。在練習龍舟的時候,鄭文達說:「我們有很多模式,有時是針對性地練習,有時是划死水,即是拉着重物來練力,有時是針對不同比賽的路程長短,或平時去跑步。划龍舟也要注意時間,不同線道的流水也會影響。」「飛虎」龍舟隊的好手幾乎都姓鄭,其中鄭全仔的侄子鄭俊軒才十五歲,是龍舟的生力軍。這次練習,鄭全仔和兒子鄭文達二人坐於龍舟前排,爸爸划左槳,兒子划右槳,父子非常有默契。

舊時划船重花式 現講求速度
龍舟至今已演變成國際化體育賽事,但在此之前,據陳富明說,龍舟在划船方式上,其實也有差距,當年尚未鑽研划船速度,較注重花式。龍舟的頭槳即是龍舟的指揮,那時有不明文規定,「槳尾要舉高過頭,左右船槳齊指向天,讓龍身呈V字形,像千手龍一樣向前飛,極有氣勢,但當划了二十至三十槳後,因體力消耗,隊形便會不齊,變得此起彼落。」至於現在的划船方法,因為講求速度,故船槳落水要深,幅度要大,划手全身向前,再向後拉,有更大的發揮。船隊還會鑽研內地的方法,如有半跪式,或順德的「風車槳」,划槳的速度快得看不見船槳的上落,但也相對消耗更多體力,於是他們發現靠高頻率已不可行,故而又加入科學訓練,令撥槳的速度看似很慢,但其實去水更快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4.51 am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4.34 am

香港仔競渡大賽 新龍舟迎戰
龍舟教練鄭文達說,在端午節當日,由早上至下午,賽事連場,大半天下來便已划過十多場。香港仔避風塘作為這項傳統活動的比賽場地,陳富明指每年都會搭起大棚,設觀眾席讓市民觀賞,每年均有過萬人進場,萬人空巷。不過由於六月開始是休漁期,避風塘內停泊的船隻會較多,本來已較狹窄的賽道難免受阻。龍船賽道長三百三十米,賽道分四條,分為大龍舟賽和中龍舟賽。大龍舟共有十隻,以四、三、三的方式競賽,初賽每隊均需出賽三次,每次比賽的對手均不同。初賽以五、三、一、0來評分,分數較高的四隊龍舟,將進入金盃賽,進行決賽爭奪冠亞季軍。分數次高的三隊,再進入銀組比賽;最後三隊進入銅組再比賽。大龍舟划手一般有四十六人,另有船尾的舵手和沒規定位置的鼓手,以及一個站在船中央的「龍證」,總共四十九人。至於中龍比賽,一般是二十二個划手,再加上前鼓和後舵,共二十四人。中龍共有七大組,每組最多十六隊,包括男子公開組、男女子混合、漁民組、消防隊、慈善等,競爭激烈。

擇日下水禮
今年新訂製的「漁業龍」大龍舟,以柚木製造,價值二十萬港元,一般木製大龍舟可使用十年,而隨着多年損耗後,維修費亦較高,是故今年訂製新龍,新龍舟也會令士氣大增,令划手為之雀躍。在番禺製作好的「漁業龍」,五月五日已在當地進行了安神儀式,將約於十二日到達香港,到時再稍作打磨、上油艇漆。隊長鄭全仔擇好日子和時辰,暫定於農曆四月二十六日(六月十二日)於鴨脷洲橋底進行下水禮,當日會備上香燭、燒豬和生果,邀請道士作法,也會到洪聖爺廟拜祭,預祝比賽勝利、參賽者平安,以及風調雨順。大龍舟會在此日讓道士開光,在龍睛、龍頭、龍頸、龍身和龍尾,點上朱砂。下午五點便會放龍舟到海上,讓划手熟習新龍舟,在五月初五(六月二十日)端午節正式出賽。「漁業龍」由鄭全仔和鄭文達的「飛虎」為主力,還有「南鷹」等隊員加入,他們過去曾連續四年取得冠軍,惟去年屈居亞冠,他們期望新造大龍能重振聲威。

Untitiled
文/ 李寶瑜
圖/ 胡景禧、葉家豪、香港收藏家協會
編輯/ 屈曉彤、洪慧冰
(2015年5月10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生活 > 通識導賞)

法國工作假期 講座分享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5.01.55 am

這是我在2015年5月2日出席「香港背包達人HK BACKPACKERS」講座時做的PowerPoint。

給準備到「法國工作假期」的你們,先匆匆忙忙放上來 🙂 你們可以下載PDF版或直接看下面的大綱,先研究一下裏面的網站,都很有用,可以用來應急。希望我遲點多些時間,可以補回那些文字解釋。

PDF下載:2015.05.02_france working holiday sharing_poyee.me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4.55.04 am

 

重點大綱:

France Working Holiday

by Poyee 2015 May

Public transport

Accommodation

Airbnb
http://www.airbnb.com.hk

booking.com
http://www.booking.com

Logis
http://www.lodgis.com

au pair
https://www.aupair-world.net

Help X
http://www.helpx.net

WWOOF
http://www.wwoof.net

Getting Job

留法台灣同學會-解悶來法國
http://roc.taiwan.free.fr/bbs

新欧洲-战斗在法国: 战法
http://bbs.xineurope.com/

Pole-emploi.fr
http://www.pole-emploi.fr/accueil/

Sécurité Sociale
http://france.angloinfo.com/money/social-security/
http://www.securite-sociale.fr/
http://www.ameli.fr/

Food

Picard
http://magasins.picard.fr/search?query=paris

Supermarket
Auchan (line3 Gallieni/line1 La Defense)
Carrofour/ Franprix/ Casino/
陳氏/ 巴黎士多(13e)

27道巴黎人才知道的€10歐元人氣美食
http://www.adaymag.com/2015/03/20/27-delicious-cheap-eats-paris.html

20~40 euro
Café des Musées
http://scope.lefigaro.fr/restaurants/restauration/bistrots—brasseries—auberges/l-r214150–cafe-des-musees/static/

La Jacobine
https://plus.google.com/102856198400621679281/about?gl=hk&hl=zh-TW

La Régalade Saint-Honoré
http://www.sugarednspiced.com/paris-la-regalade-saint-honore/

Money Saving Shopping

Hema
http://www.hema.fr/magasins/tous-les-magasins.aspx

Primark
https://www.primark.com/en/store/creteil%20paris
(line 8 Créteil – Préfecture)

Sencond hand shops – Free’p’Star
http://www.freepstar.com/

Second Hand Market
Marché d’Aligre

Travel!

・26歲以下免費遊巴黎博物館(持1年居留簽證)
・每月第一個周日 巴黎博物館免費開放

背包客棧自助旅行論壇
http://www.backpackers.com.tw/forum/

遊玩巴黎該去哪?這15處才是巴黎人真正會去的地方
http://www.adaymag.com/2014/12/13/heres-parisians-actually-go.html

Paris tourist office
http://en.parisinfo.com/

Mairie de Paris
http://www.paris.fr/english

Open Markets (Marches)
http://meslieux.paris.fr/marches

Free activities
http://quefaire.paris.fr/english

歐洲巴士 Euroline
http://www.eurolines.com/en/

法國鐵路:SNCF
http://www.raileurope.hk

德國鐵路:Bahn.de/
http://www.bahn.de/p_en/view/

飛機:Easy jet
http://www.easyjet.com/en/

Eurail Pass
http://www.eurail.com/

Learning French

《帶着法語去旅行》
作者: Francois-Xavier Boulay、潘貞璇
出版社:不求人文化,2013

《Easy Learning French Grammar 》
by Collins Dictionaries, 2011

《French Vocabulary Handbook》
by Berlitz Publishing, 2011

Bank

申請前,先約RDV(Rendez-Vous)
La Poste (月費最平,約1年30euro,最易申請)
Banque Populaire (月費約7euro,有支票,網上銀行方便)
BNP PARIBAS
LCL  (銀聯:可恒生提款)

申請戶口準備資料:
Passport,租約(租住證明),工作合約/香港戶口資料

Apps

法語助手
Duolingo
Phrasebook

3G Mobile Plan

VirginMobile  (10euro 1GB 1year)
http://www.virginmobile.fr

Orane (Prepaid card: 3.99euro 2GB 1week)
http://boutique.orange.fr/mobile/carte-prepayee-mobicarte

Free
http://www.free.fr

SFR/ Bouygues Telecom

Bon Voyage!

巴黎小廚房

對一個地方的懷念,有時是因為人,有時是因為環境,總讓人懷念那身處其中的感覺,像巴黎,便是其一。

最近留意到一個名叫Rachel Khoo的漂亮英國女廚師,準確點說,她爸爸是馬來西亞華僑,媽媽是奧地利人,近年她以料理新式法國菜廣受矚目。她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,直至2006年,因着對做甜點的喜愛,毅然出走巴黎,入讀藍帶。雖然有指她只修讀了藍帶三個月的課程,但事實上,在巴黎的日常飲食和生活,才是影響她至深。

如同所有初到巴黎的人,生活總是不免拮据的,她租住了一個小單位。小單位才剛好坐得下四個人和餐桌,還有個僅能供她轉身的小廚房。小廚房裏藍白花紋瓷磚上,因為空間不足,掛滿了鍋碗瓢盆,陽光從她背後透進來,是很典型的巴黎式的凌亂率性美。

於是在一片小空間、一個只能放隻小春雞的焗爐、兩個要劃火柴才能點燃的爐火,她經營了全巴黎最小的餐廳——她家的法式私房菜,包括各種讓人垂涎的前菜、主菜和甜品。受歡迎的程度是,顧客常抱怨很難訂得到位置。2012年她出版了第一本英文食譜The Little Paris Kitchen(在此之她已寫過幾本法文食譜),同年BBC亦推出了六節她的料理節目。她在翌年再推出了My Little French Kitchen

節目裏她到市集去買菜、買芝士,和賣生蠔的老闆聊天,中間穿插巴黎的風光景色,一幕幕回憶重現眼前。那些曾在巴黎的日子,生活的質感和情趣,小巧而精緻得太讓人懷念。

20150610poyeempcolumn
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 2015/6/10

銅十字 揭開景教千年文明

一批在中國元代鑄造的景教銅十字,全球現有一千餘件,最大一批共九百七十九件,珍藏於香港大學,其中七百多件,更在上周三起於港大美術博物館展出。
這些直徑只有三至八厘米的銅十字,上面有各種紋理,甚至有佛教的卍符號,又有鳥、魚或太陽的形狀,當中隱藏了什麼玄機?為何如此神秘?
而「景教」又是什麼?
這為元代甚至更早的中國社會,帶來了什麼影響?
上周三港大更舉行了為期三天的「景教國際學術會議」,專程邀得二十位世界級權威研究專家一同深入探討。
請教過港大建築學系龍炳頤教授、中文學院馮錦榮博士以及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,才知道,景教在一三八○年前傳入唐代中國,無論在天文還是機械等範圍,都對當時社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。
這批銅十字就像一個個解密的鎖匙,是元代景教的重要信物,讓我們由專家帶領,經歷這一場跨越遼闊歐亞土地、歷時久遠的文化軟實力交流。

0243

景教起源
來自基督教「異端」

要解讀景教銅十字,需追溯至景教起源,一段由西至東的漫長旅程。在早期基督教裏,一位主教名為聶斯脫理(Nestorius,三八六至四五一年),對於耶穌的「神人兩性結合」有不同看法,指童貞瑪利亞只是「人」,只是生育耶穌的肉體,而沒有賦予耶穌神性,質疑她「天主之母」的地位。聶斯脫理的質疑被視作異端,及後更被革除職務、逐出教會和國境。自此聶斯脫理的追隨者遷移到波斯(今伊朗)、中亞等地,繼續向東面宣教,此派又稱為亞述教會。兩百多年之後,聶斯脫理派經過新疆傳進中國,當時正值唐太宗貞觀九年(六三五年),聶斯脫理派被稱為「景教」。至於「神人兩性結合」的爭議,在千多年後的今天,依然爭持不下。

新疆沙漠
掘出《舊約》詩篇

馮博士提到,在十九世紀,鄂圖曼帝國是新興帝國,想從現在的伊朗、伊拉克等地攫取利益。在探險隊被派遣到近東一帶時,發現了一些古代亞述教會的寺院,即是大秦寺(景教寺)。景教傳入中國時,傳教士借用了當時為人熟悉的道家、孔儒和佛教等術語,來宣揚自己的教義,所以景教徒又稱為景僧。大秦寺稱作「寺」,而「大秦」意指近東,可估計是偏近中國形式的建築。之後在一九○四至○七年,德國有探險隊到達現在新疆東面的吐魯番,在沙漠發掘出很多出土文物。帶回柏林研究之下,驚見出土的殘片文書裏,有古代的敘利亞文,記載了《舊約》的詩篇和福音書。這成為一大懸疑,為何西方基督教的文物,會在東方出現?

明朝出土石碑
揭古希臘科學傳入中國

原來,有一件線索早在明朝天啟五年(一六二五年)曝光,這在傳教士間轟動一時。當時在長安城西南面,出土了一塊高於人身的石碑,上面刻有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」。石碑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中文字,石碑底部更有一段古敘利亞文。石碑記載了六三五年至七八一年間,景教如何經過古代絲綢之路進入唐代,還出現了多個敘利亞波斯僧(即景教徒)的名字;並提及景教教義,和「景教」意指「光明的宗教」。石碑上其中一個名字「大德及烈」,原來在石碑的底部也有敘利亞文「Bishop Gabriel」,「大德」指高僧(即Bishop),而「及烈」與「Gabriel」相對應,證明此為重要人物。原來在《唐會要》中也著有「波斯僧 大德及烈」這個稱謂,當中記錄了大德及烈和廣州的市舶司(即現在的海關),受中央訓令,要為國家製作「奇器」。什麼是「奇器」?馮博士研究古代科學史,他推測,「東敘利亞教會的『學問僧』,懂得古代占星術和古代科學儀器製作,有部分很可能來到了中國。」後來在明末清初,出現了一本《遠西奇器圖說》,由此確定,奇器就是指古代希臘的機械,像繩纜、滑輪等科學。謎底解開,碑上記載的這一位波斯僧,曾將古代希臘的科學技術帶到中國。而石碑上,尚有很多密碼有待破解,龍教授說,今日研究景教,除了懂得中文,更要懂得敘利亞文、粟特文、吐魯番文,才能進一步深入研究。

Nestorian_Stele_(front)

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」

景教徒任天文台長
唐代竟用古敘利亞曆法?

而在一九八○年的西安,出土了一個名為「李素」的墓誌銘,其妻為卑失氏。李素的墓誌銘上著有「波斯僧景教徒」,來自撒馬爾罕(即現在的烏茲別克),這成為研究唐代景教的又一線索。李素曾任欽天監,職位等同現時的天文台台長,馮博士認為,他應該熟悉天文學,而且用的不一定是中國曆法,有可能是來自敘利亞的天文學。與此同時,李素的墓誌銘上,標明他的字是「文貞」,在「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」的中文和古代敘利亞文中都一一找到。謎底又再揭曉,這位波斯僧也對唐代的天文學有一定影響。馮博士說﹕「這間接證明了,中國古代的皇帝是開放的。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,還提及唐玄宗雖是道教信徒,卻也推動景教。唐代國教雖是道教,卻不代表一定以道教為主。」在李素之前的開元年間,唐朝已是開放的時代,曾任用印度僧人在天文台做事。當時瞿曇家族中,有名的瞿曇悉達,其兒子任欽天監,而他自己則編訂一本古老的占星總集《開元占經》,裏面有相當詳細的印度曆法。而時至今天,學界仍在尋找會否也有景教曆法。

銅十字誕於元朝
宗教多元 景教僧代大汗出訪

唐代景教流傳至西安、洛陽,甚至廣州等地,不過信教的外國人多,而漢人少。直至八四五年唐武宗「會昌滅佛」,信奉道教的唐朝掀起滅佛浪潮,摧毁逾萬間佛寺,更波及景教和其他宗教。在唐朝末年,景教幾乎在中國境內銷聲匿迹,只能在境外低調活動。

直至元朝(一二七二至一三六八年)由蒙古人統治,忽必烈當時進攻西方,到歐洲途經土耳其、中亞等,蒙古兵雖勇狂強悍,但士兵不足,需在中國境內招買粟特人(中亞民族)當僱傭兵。蒙古人高壓統治,將人民分等級,最高級為蒙古人,次級是色目人(coloured eyes),包括他們所招攬的景教徒,讓景教得以在國內死灰復燃,而漢人及南人則最低等。景教的蒙古話為「也里可溫」,意指「有緣分之人」。蒙古人對景教僧的重用,更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融。十四世紀時,便有景教僧身負重任,代表蒙古大汗,遠赴歐洲會見羅馬教皇,更獲邀請在梵蒂岡舉行東方教會的聖禮。景教僧更同時拜見英國皇帝及法國皇帝等,當時帶同用蒙古文寫成的國書,存於法國的國家檔案。另外,忽必烈也邀請了當時獲梵蒂岡承認的「方濟各會」和「多明哥會」的修士,親赴中國,可見當時各宗教和各國的開放包容的程度。羅馬天主教會和敘利亞東方教會在元代可以百花齊放,元朝政府更設立專門機構「汗八里教區」(指偉大的都城),由崇福司管理這些外國宗教。而這批景教銅十字架,就是在元朝時的古鄂爾多斯地區鑄造。後來元朝滅亡於明朝,景教亦漸漸衰微,在六百多年後的今天,銅十字架終於重見天日。龍教授總結﹕「當時的宗教傳播,因在西方受到壓迫,才來到東方,並得到自由空間。唐朝是宗教開放多元的時代,而現時所講的『軟實力』,其實就是古時的東西方交流。」

全球僅千餘件
件件不同 做印鑑繫衣服

這批有七百多年歷史的景教銅十字,在一九三○至四○年代,由在北京出任英國郵政理事的聶克遜先生(Mr F. A. Nixon)收集,後來由利希慎基金會收藏,並於一九六一年贈予香港大學。銅十字至今全球僅一千餘件,美國有五百多件,英國和哥倫比亞各得幾十件,港大則有九七九件。

羅諾德博士指出,這九百多個銅十字,有一百五十多個分類,為方便公眾理解,約分為十字形、幾何圖形、鳥形、魚形、太陽形等。銅十字都有一個中心,如陽光向外放射,回應景教「光明的宗教」的意思,「景教」亦可配詞「景仰」。另外,在銅牌上亦能解讀景教在中國的演化,在直徑約三至八厘米的十字銅牌上,會有佛教的卍符號、蓮花,也有一些銅十字形似中國的圖章,令當時人更容易接受。同時,一些鳥形銅牌呈對稱形狀,也有波斯的藝術風格特徵。銅十字是景教信徒群體或個人的標誌,為確保每一個十字都獨一無二,會將倒模銷毁。而依據銅十字上殘留的紅色顏料,估計可用作私人印鑑,或在出門時將泥抹上門縫後印下圖案,確保無人闖入。有些銅十字背面附有十字扣或單扣(圓圖),可以繫於衣袍或腰帶之上,被視為神聖的象徵物。

005UfwCzgw1esqtz76tsnj31kw26kqsb

元代景教銅牌展
日期:即日開始,為常設展覽(免費入場)
時間:星期一至六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
星期日 下午1時至6時
(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)
地點: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般咸道90號
電話:2241 5500
網址:www.hkumag.hku.hk

公眾導賞
網上報名:http://uv.hku.hk/nestorian
(截止日期為導賞日期前3個工作天,費用全免)

‧6月18日(星期四)下午一時 (粵語)
‧6月25日(星期四)下午一時 (普通話)
‧7月 9日(星期四)下午一時 (粵語)
‧7月16日(星期四)下午一時 (普通話)

延伸閱讀:《唐元二代之景教》,羅香林教授,香港:中國學社,1966。

文/ 李寶瑜
圖/ 劉焌陶、受訪者提供
編輯/ 屈曉彤

Untitiled
(2015年6月14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生活 > 通識導賞)

新蒲崗工業 當年風光

走進今日的新蒲崗,仍然有《大時代》那種七八十年代的感覺,從舊式工廠大廈冒出來的熱氣,彷彿讓人回到過去。
自六十年代起,新蒲崗的工業,似乎隨着南邊啟德機場飛機的升降,也變得熱鬧繁喧、風生水起。
這時期的製衣、鐘表、塑膠等本土輕工業,發展蓬勃,一小塊半圓土地,可建立起一個工業王國,養活一代香港人。
當年的「香港製造」(Made in Hong Kong),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,無論產量及質量均首屈一指,作為一個品牌,可說是蜚譽全球。
但時移世易,八十年代後,工廠北移,本土工業漸趨式微,工廠生活和家庭手工業亦成陳年舊事。
不過,若看近年已流行一段時間的手作仔風潮,會發現世界輪流轉,潮流又回到阿媽那個年代,大家拿起針線、學起木工,不同的是,由工廠式量產,變成現在的精品手作。
現時新蒲崗這個前工業重地,亦正嘗試轉型,有望成為現代文創產業發展的新園地。

IMG_3075

一至八街
現在的新蒲崗,仍以清晰的八條街劃分,以數字為首,後加上一個吉祥字來命名,順序是﹕大有街、雙喜街、三祝街、四美街、五芳街、六合街、七寶街及八達街。這些街道在一九六○年代開闢而成,可算是政府有意進行的城市規劃。大有街向西連接的爵祿街,又稱「著陸街」,就是當年啟德機場遷到九龍灣後的13/31跑道,當然那時的跑道比現在的大街寬闊得多。六十年代之前啟德機場未搬遷,飛機升降時,彩虹道的車輛更要停駛讓路。啟德遷後,舊跑道這一帶,便漸漸有工廠進駐,這地段位於蒲崗以南,便得名「新蒲崗」。而一至八街的輕工業發展,在當時更是如日中天,由於鄰近機場,這裏也有不少空運公司。但至九十年代隨着製造業北移、啟德機場搬遷至赤鱲角,香港工業轉向式微,新蒲崗裏的工廠,亦轉型為小倉庫、食物製造廠及辦公室等,也吸引了新興的文創產業進駐。

IMG_3065

和大有街連接的爵祿街,是當年啟德機場的跑道,其實街名來自讀音「著陸街」。位於這條街的可立中學,據說劉德華亦曾在這裏就讀。

(1)「大磡村山三寶」只剩一寶
由鑽石山地鐵站走出來,往新蒲崗走去,路上兩邊封上圍板,此地正在興建港鐵沙中線,若不是大磡村的鐵牌還在頭頂,幾乎讓人遺忘了這裏就是大磡村原址。隨文化葫蘆的導賞員Ben哥所指方向望去,圍板和鐵絲網後,現只餘下一幢已故影星喬宏曾居住的大觀園四號石屋,已拆毁的五號屋更曾是導演李翰祥的住所。這裏曾有二十二幢石屋,石屋是由鑽石山石礦場開採所得的花崗岩建成。大磡村在四五十年代,是香港的電影夢工場,以前有「大觀片廠」,取名自《紅樓夢》「大觀園」,吸引了名人商賈入住,現在的荷里活廣場,就標誌着這段歷史。至六十年代,內地難民湧入,這裏變成寮屋區,曾住上逾七千人,居民在此經營小商舖、家庭式輕工業。至九十年代末被清拆,至今空置十多年。這裏本來還有前皇家空軍飛機庫(三級歷史建築)和日軍建造的機槍堡(二級歷史建築),連同四號石屋人稱「大墈村三寶」,可惜前兩者已在二○一三年被拆去,而四號石屋竟由三級歷史建築被降至「無評級」。政府上月重提大磡村的地皮規劃,雖有提這三寶或有機會重置,但只是紙上談兵。

HK_TaiHumVillage_StoneHouse

四五十年代香港電影夢工場僅餘的最後一幢四號石屋,曾是已故影星喬宏住所。

(2)紅A牌 星光實業
面向大有街的一幢工業大廈,外牆有大大一個紅底白字的A字,這個「紅A牌」塑膠製品深入民心。當時的星光實業其實打算以啤牌的「ACE」來註冊,不過名字早已被一個啤牌牌子所用,於是索性以「A」字作為商標。星光實業在一九四九年成立時是印刷廠,一九五七年才正式創立星光實業有限公司,六十年代出產塑膠水杯、碗碟、水桶等,於工展會中更首次出現紅A小姐。在六十年代,香港因為天旱制水,曾試過四日供水四小時,「樓下關水喉」是家傳戶曉的經典對白。因家家戶戶需儲水,當年星光實業便製作了十萬膠桶應付需求,可說是時勢造英雄,直至今天,每戶家裏幾乎都有紅A塑膠製品。到了七十年代,政府推出九年免費教育,紅A出品的「太空喼」亦應運而生,讓學生帶着塑膠「太空喼」上學,以「跌唔爛、踏唔扁,可以當櫈仔坐,落雨都唔怕入水」作宣傳口號,紅極一時。紅A至今有第三代傳人,作為「香港製造」的品牌,既是價廉物美,亦盛載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17 at 2.49.24 am

紅A牌 星光實業

搶手筍工 車衣女工
「紅A」的對面,就是長江製衣有限公司,那可不是李嘉誠的長江,不過長江製衣也由一家只有二十台衣車的小型製衣廠,發展成跨國企業。長江製衣現時已是新蒲崗裏碩果僅存的製衣廠,公司門前的雲石花槽,仍有七八十年代的懷舊氣息。六十年代開始,新蒲崗滿佈製衣廠、紗廠和漂染廠等,產品均出口到外埠,車衣女工更是炙手可熱的職業。

逐件計 車得多 掙得多
已有四十多年車衣經驗的波姐,想當年十多歲便要掙錢幫補家計,很多人年齡不足便問人借身分證蒙混過關,進工廠工作,還要考穿針線。當年在雙喜街,早上八點半工作至晚上六點,工廠裏一人一台衣車,以件計工錢。她做的是「分科」,即負責縫製衣服的某一部位,如縫製男裝袋、領口或介英(男裝袖口位)。她說件計即是「自己工」,動作快就掙得多,那時如縫製介英,一打掙一元,一小時可以做百多二百件,即十多元人工,收入已很不錯。在七十年代時,她們加班一小時還可多掙五元。瑞嫻姐也是十多歲入行,更曾在長江製衣那幢大廈工作,她說當時的製衣業「十行九舖」,很是吃香。初入行時,公司還會教她們縫紉,學車肩膊兩邊的直線,九元一天。

到後來,她是做衣服的版樣,需全件起貨,在八十年代中,一件有八元,最快還試過一日至一日半便趕起十件八件貨,多勞多得。但好景不常,自九十年代工廠北移,很多製衣工人一下子失去了幾十年的工作,只能轉行。曾有老闆想請波姐到內地做指導員(相等於現在的主管),但她不想離鄉別井,便婉拒了,她也在○九年離開新蒲崗。瑞嫻姐為照顧子女則在八十年代辭去工作,但家裏仍然放着衣車,家中的窗簾、牀單全是她一手一腳包辦。她們二人在工會認識,三年前位於油麻地的「展才基金」成立,出品「自家創藝」,她們二人的手藝才得以再次發揮。她們親自設計和車縫布藝,繼續以手藝掙錢餬口,作品在電影中心、手作市集、廟會等地可見,也接受團體訂單。

IMG_2950

波姐(前)和瑞嫻姐

IMG_2959

反牛仔布袋

IMG_2941

IMG_2949

書套

(3)膠花廠削薪 引發六七暴動
在工業發達的年代,香港出產的膠花,巔峰時期曾經是世界第一,佔世界塑膠花貿易額達八成。粵語長片時常看到,窮困人家一家大小一起穿膠花,Ben哥說,當時膠花十二打一籮,才掙得兩毫子,真是穿得手指痛。其中在紅A牌工廠背後,有一家「香港人造花廠」,現已結業,卻在六十年代帶起了一段風風火火的本土歷史。

一九六六年,天星小輪加價五分錢,惹來市民不滿,市民上街示威引發暴亂。同年在澳門,發生了「一、二、三事件」引發警民衝突。這些事件像替後來一九六七年中的暴動,作一個引子,Ben哥說相比六七暴動,佔中只是小兒科。六七暴動事由香港人造花廠削減薪酬和福利,其後無理解僱了九十二名工人,於是工人在大有街近三祝街交界貼大字報,又在廠房外集結阻礙廠方運貨,左派工會亦介入。後來勞資談判破裂,工人運動愈演愈烈,警方出動防暴警察,及後更動用催淚彈和槍械。之後更有人投擲土製炸彈,更多流血衝突發生,政府更實施戒嚴,最後暴動歷時三個多月才告終。當年波姐也在新蒲崗,她說暴動發生後,馬上坐貨車離開,在家裏的窗口,還看到對面街有炸彈,那時屋內一塊砧板,嘭一聲掉下來,嚇得她們一家以為是爆炸。

(4)啟德遊樂場 有劇場電影院
啟德機場南移之後,一九六五年在彩虹道一段,興建了啟德遊樂場,是當時繼茘園以外另一個大型遊樂場,場內還有機動遊戲、劇場和電影院。但由於啟德遊樂場的場地有限,加上旁邊就是工業區,空氣污染嚴重,又適逢海洋公園開幕,不敵競爭,終在八十年代結業。現址已改建為彩虹道遊樂場。

啟德遊樂場

1960年代建成的啟德遊樂場,地方雖小,也有過山車等機動遊戲,不過位處工業區地段,並不適合經營遊樂場,現改成彩虹道遊樂場,反而能提供多一些休憩用地。

(5)文創進駐 租金攀升
三十年的風光過去,輕工業北上,現在的新蒲崗,大部分工廠已撤出,工業大廈逐漸轉型。剩下來的工廠大廈,因為樓底很高,改建成小型貨倉或商業中心。區內更有攀石場、乒乓球場,其中位於五芳街的一些工業大廈裏,更聚集了不少文創產業,包括小型戲劇排練場、舞蹈室等。但據文化葫蘆提供的資料,二○○一年時新蒲崗的租金才三元一呎,二○一○年政府推出活化工廈政策,豈料導致租金急升,後來需至少九元一呎,弄巧反拙,反倒迫走租戶。

工.藝指導系列課程
由「文化葫蘆」邀請藝術家伙拍工業師傅教授5個課程,時間由6月底至8月,分別有工具箱製作、皮具製作、立體卡設計及瓷器繪畫、布藝手作等,報名詳程可致電27802283或電郵到joycecheng.hulu@gmail.com與鄭小姐聯絡。

「Made in Hong Kong 文物徑」導賞團
時間:即日起至2016年1月
文化葫蘆:www.facebook.com/HuluCultureFans

文/ 李寶瑜
圖/ 劉焌陶、李寶瑜、網上圖片
編輯/蔡曉彤
Untitiled
(2015年6月14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生活 > 街知巷聞)

牛油與法國菜

「法國菜用很多牛油」,這幾乎成了大眾的固有印象,或許有關Julia Child的電影《美味關係》實在太深入民心,裏面用的牛油真的像一塊塊磚頭。但事實上,法國菜等於牛油的日子,早被封存在六十年代以前,在這個時代興起的「新料理」(Nouvelle Cuisine),後來席捲了整個法國廚藝界。

歷史、文化和飲食,同樣是流動的,在一種料理已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時,或說「油膩盡致」時,一種新的風潮必然乘勢而起。其中被譽為「新料理」發起人之一的法國名廚Michel Guérard,也適時提出了「健康料理」(cuisine minceur),他主張更輕盈、健康的烹調方式,醬汁可以不用麵粉、牛油、忌廉等熬煮,改以蔬菜、香草和橄欖油調煮而成,而使菜式的風味不減。他的食譜《健康高級料理》(La Grande Cuisine Minceur),更是風行一時。不知道是否真的因此,現在在法國街頭時常看見高䠷纖瘦的男女子,很少看見身材臃腫的人。

如果說以往法國廚師耗用牛油最多的地方,就是醬汁,用牛油煎出食材的香與味,或加一片牛油收汁,醬汁確是法國菜的精髓。直至最近看到,在巴黎已獲得三星米芝蓮的法國廚師Yannick Alléno,到台灣展示他創新的烹飪技術。Alléno用的是醬汁萃取(extraction),方法主要是將食材低溫慢煮,再以低溫將汁液濃縮,他在不同食材和烹調溫度上做了幾百次實驗,醬汁能做到清亮透徹,同時保留原有食材的滋味。

在其他歐洲國家如西班牙和北歐等料理,迎頭趕上的時候,看來法國菜更渴望掙脫這種黏黏搭搭的形象。

20150513poyeempcolumn
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 2015/5/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