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蒲崗工業 當年風光

走進今日的新蒲崗,仍然有《大時代》那種七八十年代的感覺,從舊式工廠大廈冒出來的熱氣,彷彿讓人回到過去。
自六十年代起,新蒲崗的工業,似乎隨着南邊啟德機場飛機的升降,也變得熱鬧繁喧、風生水起。
這時期的製衣、鐘表、塑膠等本土輕工業,發展蓬勃,一小塊半圓土地,可建立起一個工業王國,養活一代香港人。
當年的「香港製造」(Made in Hong Kong),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,無論產量及質量均首屈一指,作為一個品牌,可說是蜚譽全球。
但時移世易,八十年代後,工廠北移,本土工業漸趨式微,工廠生活和家庭手工業亦成陳年舊事。
不過,若看近年已流行一段時間的手作仔風潮,會發現世界輪流轉,潮流又回到阿媽那個年代,大家拿起針線、學起木工,不同的是,由工廠式量產,變成現在的精品手作。
現時新蒲崗這個前工業重地,亦正嘗試轉型,有望成為現代文創產業發展的新園地。

IMG_3075

一至八街
現在的新蒲崗,仍以清晰的八條街劃分,以數字為首,後加上一個吉祥字來命名,順序是﹕大有街、雙喜街、三祝街、四美街、五芳街、六合街、七寶街及八達街。這些街道在一九六○年代開闢而成,可算是政府有意進行的城市規劃。大有街向西連接的爵祿街,又稱「著陸街」,就是當年啟德機場遷到九龍灣後的13/31跑道,當然那時的跑道比現在的大街寬闊得多。六十年代之前啟德機場未搬遷,飛機升降時,彩虹道的車輛更要停駛讓路。啟德遷後,舊跑道這一帶,便漸漸有工廠進駐,這地段位於蒲崗以南,便得名「新蒲崗」。而一至八街的輕工業發展,在當時更是如日中天,由於鄰近機場,這裏也有不少空運公司。但至九十年代隨着製造業北移、啟德機場搬遷至赤鱲角,香港工業轉向式微,新蒲崗裏的工廠,亦轉型為小倉庫、食物製造廠及辦公室等,也吸引了新興的文創產業進駐。

IMG_3065

和大有街連接的爵祿街,是當年啟德機場的跑道,其實街名來自讀音「著陸街」。位於這條街的可立中學,據說劉德華亦曾在這裏就讀。

(1)「大磡村山三寶」只剩一寶
由鑽石山地鐵站走出來,往新蒲崗走去,路上兩邊封上圍板,此地正在興建港鐵沙中線,若不是大磡村的鐵牌還在頭頂,幾乎讓人遺忘了這裏就是大磡村原址。隨文化葫蘆的導賞員Ben哥所指方向望去,圍板和鐵絲網後,現只餘下一幢已故影星喬宏曾居住的大觀園四號石屋,已拆毁的五號屋更曾是導演李翰祥的住所。這裏曾有二十二幢石屋,石屋是由鑽石山石礦場開採所得的花崗岩建成。大磡村在四五十年代,是香港的電影夢工場,以前有「大觀片廠」,取名自《紅樓夢》「大觀園」,吸引了名人商賈入住,現在的荷里活廣場,就標誌着這段歷史。至六十年代,內地難民湧入,這裏變成寮屋區,曾住上逾七千人,居民在此經營小商舖、家庭式輕工業。至九十年代末被清拆,至今空置十多年。這裏本來還有前皇家空軍飛機庫(三級歷史建築)和日軍建造的機槍堡(二級歷史建築),連同四號石屋人稱「大墈村三寶」,可惜前兩者已在二○一三年被拆去,而四號石屋竟由三級歷史建築被降至「無評級」。政府上月重提大磡村的地皮規劃,雖有提這三寶或有機會重置,但只是紙上談兵。

HK_TaiHumVillage_StoneHouse

四五十年代香港電影夢工場僅餘的最後一幢四號石屋,曾是已故影星喬宏住所。

(2)紅A牌 星光實業
面向大有街的一幢工業大廈,外牆有大大一個紅底白字的A字,這個「紅A牌」塑膠製品深入民心。當時的星光實業其實打算以啤牌的「ACE」來註冊,不過名字早已被一個啤牌牌子所用,於是索性以「A」字作為商標。星光實業在一九四九年成立時是印刷廠,一九五七年才正式創立星光實業有限公司,六十年代出產塑膠水杯、碗碟、水桶等,於工展會中更首次出現紅A小姐。在六十年代,香港因為天旱制水,曾試過四日供水四小時,「樓下關水喉」是家傳戶曉的經典對白。因家家戶戶需儲水,當年星光實業便製作了十萬膠桶應付需求,可說是時勢造英雄,直至今天,每戶家裏幾乎都有紅A塑膠製品。到了七十年代,政府推出九年免費教育,紅A出品的「太空喼」亦應運而生,讓學生帶着塑膠「太空喼」上學,以「跌唔爛、踏唔扁,可以當櫈仔坐,落雨都唔怕入水」作宣傳口號,紅極一時。紅A至今有第三代傳人,作為「香港製造」的品牌,既是價廉物美,亦盛載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17 at 2.49.24 am

紅A牌 星光實業

搶手筍工 車衣女工
「紅A」的對面,就是長江製衣有限公司,那可不是李嘉誠的長江,不過長江製衣也由一家只有二十台衣車的小型製衣廠,發展成跨國企業。長江製衣現時已是新蒲崗裏碩果僅存的製衣廠,公司門前的雲石花槽,仍有七八十年代的懷舊氣息。六十年代開始,新蒲崗滿佈製衣廠、紗廠和漂染廠等,產品均出口到外埠,車衣女工更是炙手可熱的職業。

逐件計 車得多 掙得多
已有四十多年車衣經驗的波姐,想當年十多歲便要掙錢幫補家計,很多人年齡不足便問人借身分證蒙混過關,進工廠工作,還要考穿針線。當年在雙喜街,早上八點半工作至晚上六點,工廠裏一人一台衣車,以件計工錢。她做的是「分科」,即負責縫製衣服的某一部位,如縫製男裝袋、領口或介英(男裝袖口位)。她說件計即是「自己工」,動作快就掙得多,那時如縫製介英,一打掙一元,一小時可以做百多二百件,即十多元人工,收入已很不錯。在七十年代時,她們加班一小時還可多掙五元。瑞嫻姐也是十多歲入行,更曾在長江製衣那幢大廈工作,她說當時的製衣業「十行九舖」,很是吃香。初入行時,公司還會教她們縫紉,學車肩膊兩邊的直線,九元一天。

到後來,她是做衣服的版樣,需全件起貨,在八十年代中,一件有八元,最快還試過一日至一日半便趕起十件八件貨,多勞多得。但好景不常,自九十年代工廠北移,很多製衣工人一下子失去了幾十年的工作,只能轉行。曾有老闆想請波姐到內地做指導員(相等於現在的主管),但她不想離鄉別井,便婉拒了,她也在○九年離開新蒲崗。瑞嫻姐為照顧子女則在八十年代辭去工作,但家裏仍然放着衣車,家中的窗簾、牀單全是她一手一腳包辦。她們二人在工會認識,三年前位於油麻地的「展才基金」成立,出品「自家創藝」,她們二人的手藝才得以再次發揮。她們親自設計和車縫布藝,繼續以手藝掙錢餬口,作品在電影中心、手作市集、廟會等地可見,也接受團體訂單。

IMG_2950

波姐(前)和瑞嫻姐

IMG_2959

反牛仔布袋

IMG_2941

IMG_2949

書套

(3)膠花廠削薪 引發六七暴動
在工業發達的年代,香港出產的膠花,巔峰時期曾經是世界第一,佔世界塑膠花貿易額達八成。粵語長片時常看到,窮困人家一家大小一起穿膠花,Ben哥說,當時膠花十二打一籮,才掙得兩毫子,真是穿得手指痛。其中在紅A牌工廠背後,有一家「香港人造花廠」,現已結業,卻在六十年代帶起了一段風風火火的本土歷史。

一九六六年,天星小輪加價五分錢,惹來市民不滿,市民上街示威引發暴亂。同年在澳門,發生了「一、二、三事件」引發警民衝突。這些事件像替後來一九六七年中的暴動,作一個引子,Ben哥說相比六七暴動,佔中只是小兒科。六七暴動事由香港人造花廠削減薪酬和福利,其後無理解僱了九十二名工人,於是工人在大有街近三祝街交界貼大字報,又在廠房外集結阻礙廠方運貨,左派工會亦介入。後來勞資談判破裂,工人運動愈演愈烈,警方出動防暴警察,及後更動用催淚彈和槍械。之後更有人投擲土製炸彈,更多流血衝突發生,政府更實施戒嚴,最後暴動歷時三個多月才告終。當年波姐也在新蒲崗,她說暴動發生後,馬上坐貨車離開,在家裏的窗口,還看到對面街有炸彈,那時屋內一塊砧板,嘭一聲掉下來,嚇得她們一家以為是爆炸。

(4)啟德遊樂場 有劇場電影院
啟德機場南移之後,一九六五年在彩虹道一段,興建了啟德遊樂場,是當時繼茘園以外另一個大型遊樂場,場內還有機動遊戲、劇場和電影院。但由於啟德遊樂場的場地有限,加上旁邊就是工業區,空氣污染嚴重,又適逢海洋公園開幕,不敵競爭,終在八十年代結業。現址已改建為彩虹道遊樂場。

啟德遊樂場

1960年代建成的啟德遊樂場,地方雖小,也有過山車等機動遊戲,不過位處工業區地段,並不適合經營遊樂場,現改成彩虹道遊樂場,反而能提供多一些休憩用地。

(5)文創進駐 租金攀升
三十年的風光過去,輕工業北上,現在的新蒲崗,大部分工廠已撤出,工業大廈逐漸轉型。剩下來的工廠大廈,因為樓底很高,改建成小型貨倉或商業中心。區內更有攀石場、乒乓球場,其中位於五芳街的一些工業大廈裏,更聚集了不少文創產業,包括小型戲劇排練場、舞蹈室等。但據文化葫蘆提供的資料,二○○一年時新蒲崗的租金才三元一呎,二○一○年政府推出活化工廈政策,豈料導致租金急升,後來需至少九元一呎,弄巧反拙,反倒迫走租戶。

工.藝指導系列課程
由「文化葫蘆」邀請藝術家伙拍工業師傅教授5個課程,時間由6月底至8月,分別有工具箱製作、皮具製作、立體卡設計及瓷器繪畫、布藝手作等,報名詳程可致電27802283或電郵到joycecheng.hulu@gmail.com與鄭小姐聯絡。

「Made in Hong Kong 文物徑」導賞團
時間:即日起至2016年1月
文化葫蘆:www.facebook.com/HuluCultureFans

文/ 李寶瑜
圖/ 劉焌陶、李寶瑜、網上圖片
編輯/蔡曉彤
Untitiled
(2015年6月14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生活 > 街知巷聞)

給 手作文字 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