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05/30
澳洲有《做個小廚神》,小孩廚藝個個爐火純青;連內地也有《舌尖上的中國》,從食物裏吃出情味;我們香港的,如何賣弄花巧,就算出動看風水的來嘗盡珍饈百味,對食物的潛心誠意,還是高下立見。
城市人彷彿愈來愈懂得飲食,但對飲食,又似近還遠,我們好像並不真的懂得。經典事不少,有人椰菜花西蘭花不分,有人要番薯卻錯買了薯仔。做飲食雜誌的舊同學直呼工作無聊,寫食,離不開「甜酸苦辣」,就是少了點真情實感。桌上的食物花枝招展,拍下來輕易,卻過目即忘。網上食評氾濫,千篇一律,品評別人的心血,可以挑剔刻薄,破壞總比建設容易。
說來愧疚,自小家裏的晚餐都由爸爸下廚,他在「蛇王芬」待過,所以我們這些「皇帝女」從來大安旨意,不憂吃。記得慘烈的第一次,我初執鑊鏟,冰鮮豬頸肉沒有醃,連雪水一併倒進鑊裏,還要加上大片大片硬椰菜。朋友吃得臉色發白,棄箸大喊:「嘩,腥的!」即使到了後來我已洗心革面,但我想,她還是不會敢吃我煮的東西,童年陰影啊。
現在來學廚當然是超齡了,但亡羊補牢,勝在能享受落手落腳的滋味。神推鬼使買了本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,閒時挑幾款菜式,在廚房翻天覆地,不為結果,只為過程。看人家台灣的「小小米桶的寫食廚房」搞得有聲有色,網誌Tartelette(法文的「餡餅」)和Nicole Young的美食攝影,拍出了桌上靈魂。動動僵實的腦筋,在家窗旁搭個小景,麻將板一反,就變成一張木。朋友看了我網誌上的照片,還道我家有個後花園。
撫心自問,我只是個烹飪與食物攝影的初哥,但難得樂在其中,有心不怕遲,是吧?
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