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緣小敍

說有緣,是有緣的。

收到攞命網友推介這小店的電郵當天,我身旁同事鍾妮不約而同跟我說她吃了一種很特別的麵。我狐疑問:「是不是闊闊的?很長的一條?」她很驚訝:「你怎麼知道?Biang Biang麵?」我笑了:「因為剛也有人給我推介了『有緣小敍』。」我們笑作一團。

這Biang Biang麵,一匹布般長,油潑的香酥,滑溜溜,一口咬不著就會咕嘟一下掉回碗裡,讓人吃相好不滑稽。如果張愛玲吃過這麵,想來她定不會再形容那長舌婦的舌頭,「可以切成小菜一碟」,或應改作「可以煮一碗Biang Biang麵」了。

食物,勾起回憶,或說,味蕾,儲有記憶。

在有緣小敍,沒點「肉夾饃」,只是看着對家細嚼。記得那味道,那時領着友人,踏着單車,在北京人民大學背後的路上,蝕骨的冰風撲面,在一家小店前停下。要了個肉夾饃,師傅從醬油鍋裡撈起腩肉,和着青椒切了,夾進熱饃裡,澆點肉汁,熱呼呼,拿在手裡軟綿綿的滋味。

現下,點了酸溜土豆絲,吃着,吃出了那年冬,四川磨西鎮的農家家常味。剛認識的阿姨切了家後園種的土豆,豬油燒熱加幾根乾辣椒快炒,滿櫥滲香。我那病了睡在人家沙發上的好友,沒得飽眼福,但他累極醒來,看見滿桌美餚也是另一種幸福。特別那爽脆醒神的土豆絲。

還有醬骨架,不忘大表姐夫婦提起這菜時,趨之若鶩的表情。肉汁在指縫間流淌,舐一舐,再吮醬骨頭上的肉。也許,我愛的是他們那喜慕的神色。

與其說我嗜吃,倒不如說我愛記掛,回憶的味道總是難忘而美好。還有那年佯裝漂泊的日子。

旅行吃喝與摯友,構成生命的部份,佔據了回憶的場域。朋友啊,我總記得跟你們一起嚐過的味道,你們教懂我的煮食事。每一次煮吃,就是一次想念。

這有緣小敍,我記住了,網友、同事,與伴我嚐味但卻吃不飽要再轉啃巴堤雅烤肉串的人。

晚餐與十二年婚姻

2012/05/09

其實還未細想過婚姻的問題,但覺婚姻是一頓家常便飯,可果腹,卻也要耐得住尋常。原來早有同齡人用舞台劇思考這事,兩個同學在2010年成立了「創典舞台」,新近演出美國劇作家Donald Margulies的劇本《我們之間》(Dinner with Friends)。兩對夫妻密友,其中一對婚姻破裂了,鏡子似的關係,也映照現實。

許是緣份,2000年,這劇本獲得普立茲獎,2012年,時空變換,來到香港,縱然是一套翻譯劇,但處境依舊適切。這十二年來,當中的離離合合,有過多少段十二年的婚姻?

十二年,執導的冼振東把自己十二年的婚姻經歷也提煉進去,曾離異的黃劍冰演繹失婚女子的歇斯底里,另一邊廂,李景昌與自己飾演的角色理念一致,願意堅守婚姻的承諾。

舞台上,對白的張力讓演員爆發出來了,吵架的人化身為你為我,「你怎麼不說話了?已經再沒什麼可說了嗎?」驚覺戲裏好些對白似曾相識,原來他們演活了我們每一個人。

給最後一幕感動了,的確很怕挖開愛情裝飾背後的那道牆,那只餘日常瑣碎的生活,幹活、煮食、家事、子女,平庸的愛情不再浪漫,像鑽進一堆又一堆禾稈草裏,又乾又雜亂又侷促。難得有心人,能在禾稈裏尋得珍珠,實在的,握在手裏。

也總有不如願的,假若不能回頭了,不能左右,就隨它去。晚飯後,友人娓娓道出:「Wrong decision is better than no decision.」與其在困局裏打轉,糾結不能解,倒不如早作決定,一切停滯不前,只能任由時間虛耗。一個抉擇總有好的壞的,決定了,才能爬出牢籠,才知道結果,才看得見將來的路。

明報副刊專欄/時代版/高樓斜巷/(逢周三見報) 寶兒
http://life.mingpao.com/cfm/dailynews3b.cfm?File=20120509/nclvy057/vy057.tx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