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:做龍舟 代代相傳・划龍舟 三代猛將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2.33 am
做龍舟 代代相傳
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活動,相傳為紀念投江的屈原,以龍舟驅散江中魚群,這個習俗已有兩千多年歷史。
作為漁港的香港仔,賽龍舟歷史也有百多年,每年節慶一到,必定水花四濺、鼓聲四起、眾人吆喝,熱鬧非常。
至於龍舟的製作過程,在龍舟手藝日漸式微的香港,已難以看到,唯有在內地,才能找到大隱隱於市的做龍舟師傅。
筆者追蹤到番禺,在這個廣州最大最古老的龍舟製作基地,發現大龍船由兩個手藝高超的師傅包辦,據當地報道,原木龍頭龍尾的雕刻工藝,已列入番禺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梁鎮洪師傅更是傳承人之一。
至於九十尺長的大龍船身,則是由第三代的做龍舟師傅盧載洵親手製作,手工精細準確。
據內地老划手所言,香港的龍舟文化相對內地熾熱,像大龍舟隊長香港漁民鄭全仔上下三代,仍然熱中龍舟競賽,奪獎無數。
由龍船雕刻製作,以至划龍舟技術,一直以來甚少文字圖樣記載,依靠的是,人手技藝代代相傳。

雕龍頭 刀刀利落
隱世高人 56年木雕手藝
風塵僕僕來到番禺的員崗村,甫下車,四周是工廠小舖,走進一條淡灰的青雲大街,小巷兩旁是百姓人家,拐個彎,就走到其中一戶的樸實院子裏。院子裏有鋪着綠瓷磚的小樓房,門前地上幾堆木屑,兩三個龍頭用木櫈子墊着,牆邊豎着幾條龍尾。一個老先生,穿一件簡樸灰白長袖衣和深灰褲子、一對膠拖鞋,正在低頭專注雕刻一個木龍頭,知道有客人來了,才停下手上的工夫,和藹地微笑。原來小巷裏隱藏了這樣一位龍頭雕刻大師——梁鎮洪師傅,據《番禺日報》報道,龍頭的雕刻工藝,已列入番禺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他就是鼎鼎有名的傳承人。梁師傅已年屆七十一,由一九五九年開始,即十五歲便跟隨爺爺學習龍頭龍尾雕刻,最初八年都在練習基本工,及後因技藝精湛又善於革新,手藝因而家傳戶曉,各地訂單源源不絕,單是珠三角已佔六七成,更有海外華裔訂製。

已有五十六年經驗的梁師傅,憑着一雙巧手,一年裏刻製出幾十對龍頭龍尾,製作一套龍頭龍尾,需時一星期至一個月不等,在農曆新年到端午節期間更是旺季。他的家也就是龍頭工廠,每朝清晨六時,他就在院子裏埋頭工作,一直忙碌至太陽下山,十多個小時,仍然雙眼精明雙腕有力。不過龍舟活動曾在文革時期被禁止,梁師傅只好轉做其他木具維持生計,至七十年代以後,恢復傳統節日,他的手藝才得以繼續發揚。幾十年來,梁師傅靠雙手養活一對兒女和一家四口,可惜時代變遷,跟他學師的徒弟只餘一人,景况已不復當年。

草圖在心中 木頭起稿即下刀
跟梁師傅一邊傾談,他仍然能一邊雕刻龍頭,刀刀利落,絲毫不差。這次為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訂製的「漁業龍」,為「大龍」,梁師傅挑選了來自湖南的上乘樟木,直徑約三四十厘米,重達十多斤。傳統的龍頭製作困難之處,在於不立文字,也沒有設計圖,梁師傅就根據客人提供的龍頭樣板,或口述要求,如「凶神惡煞」或「神采飛揚」等,再憑個人技藝和經驗來製作。他更會踩單車到佛山祖廟,參考龍雕石像,將圖樣一一記在心中。一塊由原木雕刻成形的威猛龍頭,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,單是刀具就有好幾十把,梁師傅先在木頭上用鉛筆畫出簡單線條,再用鋸木機裁出粗略的形狀。他先從龍頭後枕開始用刀,雕出飛舞的龍鬚和龍鰭,然後就是龍頭頂部尖銳的龍角、龍額等,之後再將面部左右兩邊一修,修出立體的龍眉、龍腮和龍嘴,龍貌已大致成形。聽梁師傅摸着手上的作品,形容得眉飛色舞:「龍額呢就飽滿、豬膽鼻、有笑容,雙眼朝天,目空一切。」的確栩栩如生。

客人口述要求 龍貌「隨機應變」
雕刻好的龍頭,還需要經過多次打磨,單是龍頭的顏色,如金、紅、綠、黑等,先打磨、上色、風乾、再打磨,需三至四遍。龍頭裝上梅花鹿角,角有數節,更顯威武,之後還會裝上下巴的龍鬚,龍鬚有黑白兩色,黑鬚是少年,而白鬚則是壯年,另有彈簧似的鼻球,以及龍舌和龍珠,而龍目先是眼白,上有黑瞳,然後中間再有紅睛,神態活靈活現。每一隻龍頭都各有神韻,這隻「漁業龍」的臉容威武,而臉肉飽滿又帶歡顏。梁師傅曾替一條人稱野蠻的村落製作龍頭,客人要求龍貌要兇惡,可是沒有提供樣板,那如何是好?梁師傅處變不驚道:「將龍牙磨利、面削少肉便似了。」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3.04 am
做龍身 原木入榫
江邊木棚 度身訂做
番禺貴為水鄉,當年河涌上未搭橋之前,人們就坐船到對岸,當地人更靠河道運輸營生,每逢端午,還會在河涌上賽龍舟。作為廣州最大最古老的龍舟製作基地,上漖船廠赫赫有名,於珠江邊臨水而建。想不到船廠身處綠草叢中,搭起疏落木棚,猶如世外桃園,廠裏修長的船身一直伸延至江邊,氣勢懾人。船廠的總工程師盧載洵師傅,幹勁十足,和廠裏五六名師傅,合力完成一隻又一隻分量十足的龍船。盧載洵師傅十五歲開始學師,一做四十五年,現年六十歲的他,三代做龍船,早於七代前已有祖先有此手藝。盧師傅每早七時半動工,每天工作八小時,最短一個月可起貨,他會和客人交流,龍舟的尺寸、外形等會依他們要求親手度身訂做。

坤甸木龍身 年年「潛水」保養
這次的「漁業龍」大龍船,可坐五十人,長達九十尺,約一噸重。由選木開始,木質需結實、長度足夠,以往有四種木材適合製作龍舟,包括坤甸、柚木、杪木、杉木,各有特性。內地龍舟有一個「藏龍」和「起龍」的特色,每逢端午過後,人們就會把坤甸做的龍舟沉進水中,讓泥土覆蓋,龍舟成為卧水潛龍,那是因為坤甸木質堅硬,浸於淡水中更能用上百年,而且木質愈黑愈好,於是每逢端午前夕,「潛龍」又被挖起來清理和修整再參賽。但由於香港海域是鹹水,坤甸在鹹水淹浸之下,釘頭很容易生鏽和侵蝕,木身會爆開,所以改用密度適中、較輕和軟韌的柚木,柚木做的龍船會存放於岸上。另外杪木和杉木也較輕身,但並不耐用。至於現時香港比賽常用的中龍舟,多轉用玻璃纖維,極為輕身,以倒模製作,卻難以再在製作過程中微調。

盧師傅所製作的「漁業龍」大龍船,就是用柚木做的傳統龍舟。經盧師傅挑選,這次使用的木材來自緬甸,木廠將原條樹幹鋸成木片後,送到船廠進行加工,在當年未有電鋸時,以人手鋸木需花上五十日。一條大龍舟需用上三至四塊木材駁長,而尺寸早就在盧師傅心中,再憑經驗調整。

人手拼合 鐵釘根根手打
香港龍舟教練及是次大龍舟的設計師鄭志強,解說龍舟結構。盧師傅先是替龍舟做出一條「底骨」(又稱「龍骨」),這是龍舟的主要命脈,然後在「龍骨」兩邊各加上一條「底旁」,令船底有足夠的弧度,這次的船底採用了類似滑板的設計,有利滑行去水。之後便是船側較斜的「大旁」,再之上是「企旁」,「企旁」由內層「夾旁」和外層「花旁」合成一塊,「大旁」和「企旁」之間橫附「筋圈」,作固定之用,這時船的外形大致完成。龍舟內會加入坐板,每隔一個坐板之下有「檔」,然後一條「龍筋」就由船頭接駁至船尾,架於坐板之上,貫穿起中央的「將軍柱」,龍舟會像神龍一樣蘇醒過來。船身大部分用了傳統的入榫方法,再加以環氧樹脂混合碎木屑,做成黏料,以及用上重六十公斤的手打鐵釘,在打釘的地方塗上黏料防水,將木材緊緊接合。船身會保持原木的顏色,再打磨上油共四次,令船身光滑。

拜祭 擇日下水
龍舟製成後,在落水之前,需擇好時辰,進行拜祭儀式,備有元寶蠟燭香,又會燒炮仗,才能運到香港,而到香港後,亦需擇日作正式的下水禮。當地人認為,龍舟不只是一種工藝那麼簡單,他們認為龍舟有靈氣,是神聖之物。

Untitiled
划龍舟 三代猛將
一條龍舟在鴨脷洲大橋底下勢如破竹地划來,在漁船遊艇中穿梭而過,真如一條游龍飛躍水面。香港仔龍舟競渡大賽委員會副主席兼活動負責人陳富明說,香港仔的龍舟歷史已有一百五十多年,在六七十年代尚未有正式龍舟比賽時,每逢五月初一,漁民就會將龍舟下水,到餘暇時段,漁民更會噗通跳進水裏,再爬上龍舟作賽,熱鬧非常,比賽一連五日直至端午節,如今正規龍舟比賽也有四十多年歷史。香港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張順光特此提供了一輯一九五○至一九七○年代的香港仔圖片,可見當時的香港仔漁港充滿特色,龍舟競賽亦聲勢浩大。在尋訪番禺製作龍舟基地時,聽見番禺龍船老划手說:「現在內地的龍舟活動,經費增加了,但參加的人少啊,相反你們香港的龍舟活動資金比我們少,卻仍然有那多人去划船。」可見香港的龍舟文化傳承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3.41 am

「飛虎」龍舟隊每逢星期一三五,黃昏時段,都會在香港仔練習,保持最佳狀態。(葉家豪攝)


「飛虎」龍舟隊 成績斐然
由鴨脷洲大橋划過來的龍舟隊,名為「飛虎」,隊長鄭全仔五十四歲,一如龍舟猛將,身形健碩皮膚黝黑,以前為香港仔避風塘的漁民,九二年上岸後,於香港仔駕駛遊艇。鄭家祖孫上下三代連同伯父、侄仔也是龍舟好手。鄭全仔在小學時代,便跟爸爸鄭伙佬學划龍舟,十六七歲開始參賽,父子兵屢次奪冠。爸爸鄭伙佬八十一歲,精神奕奕腰板筆直,問他有何划船秘訣傳授給兒子,他胸有成竹說:「唔使教㗎,佢睇到㗎,跟住學就自然會識㗎喇,細個好快學㗎。」伯父鄭有喜已八十六歲,和鄭伙佬兄弟兩人大半生是漁民,當年一隻船住一家六七口人,出海釣魚謀生,黃昏回來之後,就風雨不改一起練習划龍船,鄭伙佬笑着說:「有興趣咪划龍舟囉。」當年比賽中龍舟,每年約有六次,他們在香港仔、柴灣、蒲台島、赤柱、南丫島、大潭也出過賽,一次二十多隊競爭,他們成績斐然。鄭伙佬笑說:「一年裏面都贏四五次冠軍㗎,無冠軍也有其他高低獎項。」就這樣划到六十多歲才退下火線。傳至第三代猛將,二十三歲現為龍舟教練的鄭文達,小時候八九歲已跟爸爸學習,「覺得爸爸划龍舟很有型很叻」,剛開始坐龍舟尾,因為較容易發力,後來愈坐愈前,要帶着整隊人的步速,保持頻率一致。他十六七歲便正式出賽,和爸爸並肩作戰,逢星期一三五、下午五時至七時更會密集操練,平時更會勤健身。在練習龍舟的時候,鄭文達說:「我們有很多模式,有時是針對性地練習,有時是划死水,即是拉着重物來練力,有時是針對不同比賽的路程長短,或平時去跑步。划龍舟也要注意時間,不同線道的流水也會影響。」「飛虎」龍舟隊的好手幾乎都姓鄭,其中鄭全仔的侄子鄭俊軒才十五歲,是龍舟的生力軍。這次練習,鄭全仔和兒子鄭文達二人坐於龍舟前排,爸爸划左槳,兒子划右槳,父子非常有默契。

舊時划船重花式 現講求速度
龍舟至今已演變成國際化體育賽事,但在此之前,據陳富明說,龍舟在划船方式上,其實也有差距,當年尚未鑽研划船速度,較注重花式。龍舟的頭槳即是龍舟的指揮,那時有不明文規定,「槳尾要舉高過頭,左右船槳齊指向天,讓龍身呈V字形,像千手龍一樣向前飛,極有氣勢,但當划了二十至三十槳後,因體力消耗,隊形便會不齊,變得此起彼落。」至於現在的划船方法,因為講求速度,故船槳落水要深,幅度要大,划手全身向前,再向後拉,有更大的發揮。船隊還會鑽研內地的方法,如有半跪式,或順德的「風車槳」,划槳的速度快得看不見船槳的上落,但也相對消耗更多體力,於是他們發現靠高頻率已不可行,故而又加入科學訓練,令撥槳的速度看似很慢,但其實去水更快。
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4.51 am
Screen Shot 2015-06-08 at 1.34.34 am

香港仔競渡大賽 新龍舟迎戰
龍舟教練鄭文達說,在端午節當日,由早上至下午,賽事連場,大半天下來便已划過十多場。香港仔避風塘作為這項傳統活動的比賽場地,陳富明指每年都會搭起大棚,設觀眾席讓市民觀賞,每年均有過萬人進場,萬人空巷。不過由於六月開始是休漁期,避風塘內停泊的船隻會較多,本來已較狹窄的賽道難免受阻。龍船賽道長三百三十米,賽道分四條,分為大龍舟賽和中龍舟賽。大龍舟共有十隻,以四、三、三的方式競賽,初賽每隊均需出賽三次,每次比賽的對手均不同。初賽以五、三、一、0來評分,分數較高的四隊龍舟,將進入金盃賽,進行決賽爭奪冠亞季軍。分數次高的三隊,再進入銀組比賽;最後三隊進入銅組再比賽。大龍舟划手一般有四十六人,另有船尾的舵手和沒規定位置的鼓手,以及一個站在船中央的「龍證」,總共四十九人。至於中龍比賽,一般是二十二個划手,再加上前鼓和後舵,共二十四人。中龍共有七大組,每組最多十六隊,包括男子公開組、男女子混合、漁民組、消防隊、慈善等,競爭激烈。

擇日下水禮
今年新訂製的「漁業龍」大龍舟,以柚木製造,價值二十萬港元,一般木製大龍舟可使用十年,而隨着多年損耗後,維修費亦較高,是故今年訂製新龍,新龍舟也會令士氣大增,令划手為之雀躍。在番禺製作好的「漁業龍」,五月五日已在當地進行了安神儀式,將約於十二日到達香港,到時再稍作打磨、上油艇漆。隊長鄭全仔擇好日子和時辰,暫定於農曆四月二十六日(六月十二日)於鴨脷洲橋底進行下水禮,當日會備上香燭、燒豬和生果,邀請道士作法,也會到洪聖爺廟拜祭,預祝比賽勝利、參賽者平安,以及風調雨順。大龍舟會在此日讓道士開光,在龍睛、龍頭、龍頸、龍身和龍尾,點上朱砂。下午五點便會放龍舟到海上,讓划手熟習新龍舟,在五月初五(六月二十日)端午節正式出賽。「漁業龍」由鄭全仔和鄭文達的「飛虎」為主力,還有「南鷹」等隊員加入,他們過去曾連續四年取得冠軍,惟去年屈居亞冠,他們期望新造大龍能重振聲威。

Untitiled
文/ 李寶瑜
圖/ 胡景禧、葉家豪、香港收藏家協會
編輯/ 屈曉彤、洪慧冰
(2015年5月10日 明報 > 副刊 > 星期日生活 > 通識導賞)

端午節:做龍舟 代代相傳・划龍舟 三代猛將 有 “ 2 則留言 ”

給 手作文字 留言: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